第1章 绪论 | 第1-18页 |
1.1 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8-26页 |
2.1 汇率理论 | 第18-21页 |
2.2 供求分析法 | 第21-22页 |
2.3 人民币均衡汇率决定的理论模型 | 第22-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分析 | 第26-41页 |
3.1 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 第26-28页 |
3.1.1 企业结售汇制 | 第26-27页 |
3.1.2 银行间外汇市场 | 第27页 |
3.1.3 人民币汇率的形成 | 第27-28页 |
3.1.4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特点 | 第28页 |
3.2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评价 | 第28-33页 |
3.2.1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优势 | 第29-31页 |
3.2.2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不足 | 第31-33页 |
3.3 目前中国不能实行浮动汇率制 | 第33-37页 |
3.3.1 浮动汇率制——国际汇率制度演变的必然趋势 | 第33-34页 |
3.3.2 浮动汇率制暂不适用于中国 | 第34-37页 |
3.4 钉住汇率制度的权宜 | 第37-40页 |
3.4.1 实行钉住汇率制度的好处 | 第37-38页 |
3.4.2 在我国实行钉住汇率制的可行性 | 第38-39页 |
3.4.3 一揽子钉住汇率制度为何暂时不可行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人民币汇率短期走势分析 | 第41-54页 |
4.1 外汇供求模型对人民币汇率的实用性分析 | 第41-45页 |
4.2 人民币短期汇率的外汇供求模型 | 第45-50页 |
4.2.1 贸易项目决定的外汇供求模型 | 第45-47页 |
4.2.2 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相结合的外汇供求模型 | 第47-48页 |
4.2.3 外汇供求曲线测算办法 | 第48-50页 |
4.3 国际收支与“管理浮动”相结合的外汇供求计量模型 | 第50-53页 |
4.3.1 基本假设条件 | 第50页 |
4.3.2 国际收支和政策变量相结合的外汇供求模型 | 第50-52页 |
4.3.3 考虑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变动因素的外汇供求模型 | 第52-53页 |
4.3.4 人民币短期汇率决定模型分析 | 第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人民币汇率长期走势分析 | 第54-66页 |
5.1 影响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因素 | 第54-60页 |
5.1.1 影响汇率的一般决定因素 | 第54-56页 |
5.1.2 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 | 第56-60页 |
5.2 人民币长期均衡汇率水平 | 第60-65页 |
5.2.1 数据说明和检验 | 第61-64页 |
5.2.2 确定协整个数并估计协整系数 | 第64页 |
5.2.3 基本面因素的长期均衡值及实际均衡汇率 | 第64-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对人民币汇率的政策建议 | 第66-78页 |
6.1 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缓解 | 第66-69页 |
6.1.1 尽快改善国际收支顺差状况 | 第67-68页 |
6.1.2 促进对外投资 | 第68-69页 |
6.1.3 积极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 第69页 |
6.2 目标区的建立 | 第69-77页 |
6.2.1 汇率目标区理论简介 | 第70-71页 |
6.2.2 采用汇率目标区制的理由 | 第71-73页 |
6.2.3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可行性分析 | 第73-74页 |
6.2.4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可操作性分析 | 第74-76页 |
6.2.5 实施汇率目标区制的策略 | 第76-7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