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8页 |
| ·苦荞概述 | 第14-16页 |
| ·苦荞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布 | 第14页 |
| ·苦荞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 第14-16页 |
|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 第16-17页 |
| ·植物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苦荞黄酮的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 ·苦荞黄酮的组成与分布 | 第19-20页 |
| ·苦荞黄酮的分析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 第21-24页 |
| ·萌发对苦荞黄酮的影响 | 第24-26页 |
| ·苦荞芽菜的营养价值 | 第24页 |
| ·萌发过程中黄酮含量的变化 | 第24页 |
| ·不同发芽条件对苦荞萌发的影响 | 第24-26页 |
| ·萌发对苦荞黄酮生理活性的影响 | 第26页 |
|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 ·立题背景 | 第26-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不同发芽条件对苦荞萌发的影响 | 第28-34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8-29页 |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8页 |
|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 ·苦荞的萌发工艺 | 第29页 |
| ·苦荞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测定 | 第29页 |
| ·苦荞芽长、鲜重的测量 | 第29页 |
| ·不同发芽条件对苦荞萌发的影响 | 第29-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 ·超声波对苦荞芽生长的影响 | 第30-31页 |
| ·紫外照射对苦荞芽生长的影响 | 第31页 |
| ·Cu50_4 浸种对苦荞芽生长的影响 | 第31-32页 |
| ·Zn50_4 浸种对苦荞芽生长的影响 | 第32页 |
| ·讨论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不同发芽条件对苦荞黄酮合成的影响 | 第34-45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4-35页 |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4-35页 |
|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38页 |
| ·苦荞芽粉的制备 | 第35页 |
| ·苦荞芽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 第35-36页 |
| ·苦荞芽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36-37页 |
| ·相关酶比活力的测定 | 第37-38页 |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37页 |
| ·粗酶液中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 ·PAL 活性的测定 | 第37-38页 |
| ·CHI 活性的测定 | 第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 ·不同萌发条件对苦荞黄酮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 ·粗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9-40页 |
| ·黄酮含量与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关系 | 第40-43页 |
| ·讨论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苦荞萌发提取物抗感染效应的研究 | 第45-58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5-46页 |
|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45-46页 |
|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 ·试剂的配制 | 第46页 |
| ·实验方法 | 第46-49页 |
| ·苦荞芽粉中黄酮类活性物质的提取与含量的测定 | 第46-47页 |
| ·苦荞萌发提取物抗真菌效果的研究 | 第47-48页 |
|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48页 |
| ·苦荞萌发提取物对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的作用 | 第48-49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4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 ·苦荞萌发期总黄酮、芦丁、槲皮素含量的变化 | 第49-50页 |
| ·苦荞萌发提取物的抑真菌活性 | 第50-52页 |
| ·苦荞萌发提取物对真菌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52-53页 |
| ·苦荞萌发提取物对菌体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54-55页 |
| ·苦荞萌发提取物对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的影响 | 第55页 |
| ·芦丁、槲皮素标准品对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的作用 | 第55-56页 |
| ·讨论 | 第56-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苦荞萌发提取物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 第58-67页 |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8-60页 |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8-59页 |
| ·实验仪器 | 第59页 |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59页 |
| ·内毒素的去除 | 第59-60页 |
| ·实验方法 | 第60-61页 |
| ·体外肿瘤细胞的培养 | 第60页 |
| ·MTT 法体外检测苦荞萌发物对A549 增殖的影响 | 第60-61页 |
| ·苦荞萌发提取物样品IC_(50) 的检测 | 第61页 |
| ·芦丁、槲皮素配比溶液对A549 增殖的影响 | 第61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6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1-64页 |
| ·苦荞萌发提取物对A549 细胞增殖抑制率的比较 | 第61-62页 |
| ·苦荞萌发提取物IC_(50) 的检测 | 第62页 |
| ·不同浓度芦丁、槲皮素单品对A549 细胞增殖抑制率的比较 | 第62-63页 |
| ·芦丁、槲皮素配比溶液对A549 细胞增殖抑制率的比较 | 第63-64页 |
| ·讨论 | 第64-65页 |
| ·小结 | 第65-67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 总结 | 第67-68页 |
| 展望 | 第68-69页 |
| 创新与不足 | 第69-70页 |
| 创新性 | 第69页 |
| 不足之处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