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utoCAD的输电线路设计软件的开发
|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0页 |
| ·课题背景及研究现状 | 第6-8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8-10页 |
| 第二章 输电线路设计原理 | 第10-22页 |
| ·输电线路设计的气象条件 | 第10页 |
| ·导线的机械物理特性 | 第10-11页 |
| ·导线的比载 | 第11-13页 |
| ·导线的状态方程及临界档距 | 第13-14页 |
| ·导线的状态方程式 | 第13页 |
| ·导线的临界档距 | 第13-14页 |
| ·导线弧垂计算 | 第14-21页 |
| ·导线悬链线解析方程 | 第14-16页 |
| ·导线悬点等高弧垂计算 | 第16-17页 |
| ·悬点不等高时弧垂计算和等效档距 | 第17-21页 |
| ·导线和避雷线的安全系数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软件功能的实现 | 第22-45页 |
| ·全站仪的接口模块 | 第22-24页 |
| ·全站仪简单介绍 | 第22页 |
| ·全站仪接口模块的实现 | 第22-24页 |
| ·平断面图的自动绘制 | 第24-31页 |
| ·测量数据的导入 | 第25-27页 |
| ·自动绘制功能的实现 | 第27-28页 |
| ·测站功能与测点功能 | 第28-29页 |
| ·测绘障碍物模块 | 第29-30页 |
| ·对地形及障碍物的修改功能 | 第30页 |
| ·绘制地形图 | 第30-31页 |
| ·自动布杆模块 | 第31-39页 |
| ·临界档距的计算 | 第31-32页 |
| ·典型气象区临界档距的判定 | 第32-34页 |
| ·非典型气象区临界档距的判定 | 第34-35页 |
| ·临界档距判定的程序实现 | 第35-36页 |
| ·对地距离及交叉跨越的判定 | 第36-37页 |
| ·悬链线与测试线的连接 | 第37-38页 |
| ·自动布杆程序的实现 | 第38-39页 |
| ·平均布杆模块 | 第39页 |
| ·明细材料表的生成 | 第39-41页 |
| ·杆塔库的建立 | 第40页 |
| ·整段(或某段)线路数据的输出和删除 | 第40页 |
| ·计算转角杆位移 | 第40-41页 |
| ·其它功能模块的实现 | 第41-43页 |
| ·杆塔的删除与修改 | 第41页 |
| ·悬链线和测试线的删除 | 第41-42页 |
| ·图形分割 | 第42-43页 |
| ·软件实现主要技术手段 | 第43-45页 |
| ·对话框的技术 | 第43页 |
| ·其它技术手段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软件的运行效果和应用情况 | 第45-50页 |
| ·地形测绘模块 | 第45-46页 |
| ·线路模块 | 第46-49页 |
| ·线路编辑块 | 第49页 |
| ·软件的应用情况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总结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