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基本思路与分析框架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区域地缘关系:政区沿革与河湖水系 | 第13-21页 |
第一节 行政区划沿革简介 | 第13-17页 |
第二节 湘江流域的河湖水系分布 | 第17-21页 |
第二章 自然环境变迁:关于沙洲、河口与水道的考证 | 第21-41页 |
第一节 橘洲及其相关地名考 | 第22-28页 |
一、《水经注》中的古橘洲 | 第22-23页 |
二、其他史书文献中的记载 | 第23-24页 |
三、诸文献记载中的橘洲考辨 | 第24-25页 |
四、兴马洲、南津洲以及仆射洲 | 第25-28页 |
1. 兴马洲与南津洲 | 第25-27页 |
2. 仆射洲与兴马洲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浏阳河入湘之口:骆驼嘴 | 第28-34页 |
一、关于“骆驼嘴”与“驼口”之考证 | 第28-29页 |
二、浏口戍与驼口 | 第29-30页 |
三、关于“嘴断”与“嘴圆”的古谶 | 第30-33页 |
四、落刀嘴的讹传与捞刀河 | 第33-34页 |
第三节 从合流到分流:论浏阳河与捞刀河水道的变迁 | 第34-41页 |
一、水系概况 | 第34-35页 |
二、麻溪的堙废 | 第35-38页 |
三、龙洲与“倒流洪”现象 | 第38-41页 |
第三章 水路要津:对清湘江流域长沙段河流渡口的研究 | 第41-51页 |
第一节 渡口的设置与规模 | 第41-45页 |
一、渡口的设置与分类 | 第41-44页 |
1. 渡口的设置 | 第41-42页 |
2. 渡口的分类:官渡、义渡 | 第42-43页 |
3. 渡口的性质:从官渡到义渡的转换 | 第43-44页 |
二、渡口的规模与设施 | 第44-45页 |
1. 渡口的规模:因地分等 | 第44页 |
2. 渡口的相关配套设施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渡口的运营与管理 | 第45-51页 |
一、渡口运营的经济支撑:田产 | 第45-48页 |
1. 田产的配置 | 第45-46页 |
2. 田产的水资源分配 | 第46-47页 |
3. 渡口的运营经费 | 第47-48页 |
二、渡口的管理及其弊端 | 第48-51页 |
1. 管理人员的配备与管理制度的制订 | 第48-49页 |
2. 产业“寄缝”与董事侵蚀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河港疏浚与整治:明清湘江长沙段的重要河港建设 | 第51-59页 |
第一节 南湖港的开浚 | 第51-54页 |
一、浚港之必要与可行 | 第51-53页 |
1. 开河之必要 | 第51-52页 |
2. 开河之四利 | 第52-53页 |
二、动议与实施 | 第53-54页 |
第二节 新河的开浚与整治 | 第54-59页 |
一、首次开河 | 第54页 |
二、月河的疏浚 | 第54-59页 |
1. 疏浚月河的必要性 | 第54-56页 |
2. 筹措与实施 | 第56-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附表:文献记载中湘江干流下游的主要沙洲 | 第6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