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9页 |
·半导体吸附剂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半导体吸附剂在环境治理上的发展 | 第11页 |
·半导体吸附剂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半导体吸附剂的改进 | 第12页 |
·半导体光催化的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半导体光催化在太阳能源利用上的发展 | 第12-13页 |
·半导体光催化在环境治理上的发展 | 第13页 |
·半导体光催化的其他应用 | 第13页 |
·半导体光催化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3-14页 |
·半导体光催化原理分析 | 第14-15页 |
·半导体光催化的改进的方法 | 第15-17页 |
·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 | 第15-16页 |
·提高量子效率 | 第16-17页 |
·立题依据与研究方案 | 第17-19页 |
·立体依据 | 第17页 |
·研究方案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19-23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19页 |
·催化剂表征方法 | 第19-20页 |
·X 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19页 |
·物理吸附仪 | 第19页 |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 | 第19-20页 |
·透射电镜(TEM) | 第20页 |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um) | 第20页 |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0页 |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0页 |
·电子顺磁共振谱(ESR) | 第20页 |
·吸附和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 第20-21页 |
·各种W0_3 吸附材料的制备 | 第20-21页 |
·各种W0_3 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 第21页 |
·可见光催化剂Ti0_2 材料的制备 | 第21页 |
·吸附性能测试 | 第21-22页 |
·W0_3 可见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22页 |
·Ti0_2 可见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22页 |
·表面能的计算公式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六方相棒状单晶 W0_3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23-33页 |
·引言 | 第23页 |
·单晶W0_3 结构的表征 | 第23-26页 |
·棒状W0_3 单晶结构的形成机理 | 第26-27页 |
·吸附性能测试及其讨论 | 第27-29页 |
·六方相、棒状W0_3 单晶对染料吸附机理的讨论 | 第29-31页 |
·晶相结构对染料吸附的影响 | 第29页 |
·表面吸附NH_4~+对染料吸附的影响 | 第29-30页 |
·六方相W0_3 暴露的晶面对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染料RhB 在W0_3 上吸附模式的研究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暴露(001)面的正交相单晶W0_3纳米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33-44页 |
·引言 | 第33页 |
·催化剂结构的表征 | 第33-35页 |
·光催化活性的测试 | 第35-36页 |
·催化剂结构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6-41页 |
·氟元素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晶面暴露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9-41页 |
·可见光催化活性机理的讨论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多级介孔结构单晶 Ti0_2的制备和可见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44-52页 |
·引言 | 第44页 |
·光催化活性的测试 | 第44-48页 |
·可见光催化罗丹明B(RhB)活性的的测试 | 第44-45页 |
·可见光催化苯酚活性的的测试 | 第45-46页 |
·可见光催化对氯苯酚活性的的测试 | 第46-47页 |
·RhB 对苯酚可见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Ti0_2 可见光催化机理的讨论 | 第48-49页 |
·光催化过程中Ti0_2 表面复合物的产生对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Ti0_2 多级孔结构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9页 |
·氧缺陷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