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权力控制论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3页 |
前言 | 第13-16页 |
第一章 权力与权力关系 | 第16-31页 |
第一节 权力的概念 | 第16-18页 |
第二节 权力的来源 | 第18-22页 |
一、基于传统的权力 | 第18-19页 |
二、基于暴力的权力 | 第19-21页 |
三、基于契约的权力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权力关系 | 第22-31页 |
一、权利与权力 | 第23-26页 |
二、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 | 第26-28页 |
三、抽象性权力与具体性权力 | 第28-30页 |
四、国家权力内部的关系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权力控制的法理分析 | 第31-67页 |
第一节 权力控制的必然性 | 第31-36页 |
一、权力的工具性与腐蚀性 | 第32-33页 |
二、权力的强制性与扩张性 | 第33-34页 |
三、权力的整合性与破坏性 | 第34-35页 |
四、权力的对象性与责任性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权力控制的必要性 | 第36-40页 |
一、人性的一般分析 | 第36-38页 |
二、人性之复杂性 | 第38-39页 |
三、人性中的权力欲望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权力控制的主要类型 | 第40-45页 |
一、制约与监督 | 第40-42页 |
二、权力制约机制 | 第42-44页 |
三、权力监督机制 | 第44-45页 |
第四节 权力控制的思想源流 | 第45-67页 |
一、亚里士多德的权力控制思想 | 第45-50页 |
二、洛克的权力控制思想 | 第50-54页 |
三、孟德斯鸠的权力控制思想 | 第54-58页 |
四、卢梭的权力控制思想 | 第58-62页 |
五、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的权力控制思想 | 第62-67页 |
第三章 权力控制模式比较 | 第67-114页 |
第一节 权力控制模式的纵向观察 | 第67-81页 |
一、原始社会“权力”的控制模式 | 第67-71页 |
二、古代雅典奴隶制国家的权力控制系统 | 第71-75页 |
三、古罗马共和国的权力控制系统 | 第75-77页 |
四、西欧中世纪国家权力的制约因素 | 第77-81页 |
第二节 权力控制模式的横向分析 | 第81-104页 |
一、议会至上的英国权力控制模式 | 第82-87页 |
二、三权分立的美国权力控制模式 | 第87-92页 |
三、中央集权式的法国权力控制模式 | 第92-97页 |
四、以议会为中心的德国权力控制模式 | 第97-104页 |
第三节 中国国家权力控制体制考察 | 第104-114页 |
一、当代中国的国家权力组织结构 | 第104-111页 |
二、中国国家权力结构的特点 | 第111-114页 |
第四章 建立中国特色权力控制体制的思考 | 第114-178页 |
第一节 更新权力控制的理念 | 第114-125页 |
一、关于国家权力职能的认识 | 第114-121页 |
二、关于权力制约关系的认识 | 第121-125页 |
第二节 权力控制法治化 | 第125-150页 |
一、权力控制法治化的法理基础 | 第126-129页 |
二、权力控制法治化的基本途径 | 第129-150页 |
第三节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 第150-168页 |
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法理基础 | 第150-155页 |
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方略 | 第155-168页 |
第四节 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 | 第168-178页 |
一、权力控制与公民法律素养的一般关系 | 第168-170页 |
二、提高公民法律素养的基本途径 | 第170-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4页 |
后记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