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 1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 | 第10-12页 |
| 1.1 植物雄性不育 | 第10页 |
| 1.2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现象的发现及分子机制 | 第10-11页 |
| 1.3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2 AFLP分子标记技术 | 第12-21页 |
| 2.1 分子标记概述 | 第12-14页 |
| 2.2 AFLP标记方法的发现及原理 | 第14-15页 |
| 2.3 AFLP标记方法与其他常用标记方法的比较 | 第15-16页 |
| 2.4 AFLP标记方法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21页 |
| 2.4.1 鉴定品种绘制指纹图谱 | 第17页 |
| 2.4.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第17-18页 |
| 2.4.3 构建遗传连锁图 | 第18页 |
| 2.4.4 亲缘关系分析 | 第18-19页 |
| 2.4.5 目的基因定位 | 第19-20页 |
| 2.4.6 AFLP技术在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 第二部分:大豆线粒体DNA的AFLP分析 | 第21-5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 1.1 主要仪器及供试试剂 | 第21页 |
| 1.1.1 仪器 | 第21页 |
| 1.1.2 试剂 | 第21页 |
| 1.2 材料和方法 | 第21-26页 |
| 1.2.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 1.2.2 方法 | 第21-26页 |
| 1.2.2.1 大豆线粒体DNA的提取与纯化 | 第21-22页 |
| 1.2.2.2 线粒体DNA的质量分析 | 第22-23页 |
| 1.2.2.3 AFLP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 第23-24页 |
| 1.2.2.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4-25页 |
| 1.2.2.5 寻找可初步确定为与不育基因相关的AFLP分子标记 | 第25-2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50页 |
| 2.1 大豆线粒体DNA(mtDNA)的提取 | 第26页 |
| 2.2 线粒体DNA的质量分析 | 第26-40页 |
| 2.2.1 凝胶及酶切检测 | 第26-27页 |
| 2.2.2 PCR扩增检测 | 第27-28页 |
| 2.2.3 PCR产物的克隆分析 | 第28-30页 |
| 2.2.4 T_(1500)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30-40页 |
| 2.3 AFLP结果分析 | 第40-50页 |
| 2.3.1 AFLP引物的的筛选 | 第40-41页 |
| 2.3.2 单株AFLP验证特异片段统计 | 第41-47页 |
| 2.3.3 一致性条带的标定及分析 | 第47页 |
| 2.3.4 筛选出的10对引物组合对六种材料进行AFLP多态性分析结果 | 第47-50页 |
| 3 讨论 | 第50-55页 |
| 3.1 大豆细胞质基因组研究的必要性 | 第50-51页 |
| 3.2 大豆线粒体DNA的提纯对后续的AFLP标记分析的影响 | 第51页 |
| 3.3 对JLCMS1-2BNADH的分析 | 第51-52页 |
| 3.4 大豆线粒体DNA研究中AFLP分析体系的建立 | 第52-55页 |
| 3.4.1 酶切 | 第52页 |
| 3.4.2 PCR样品变性 | 第52页 |
| 3.4.3 制胶及涂板 | 第52页 |
| 3.4.4 预电泳 | 第52-53页 |
| 3.4.5 银染 | 第53页 |
| 3.4.6 多态性分析 | 第53页 |
| 3.4.7 AFLP是开展线粒体DNA多态性分析的有效技术 | 第53-55页 |
| 第三部分: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 附录 | 第62-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