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通婚圈变迁的研究--以农三师四十一团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相关研究动态 | 第10-16页 |
一、关于通婚圈和婚姻的研究 | 第10-14页 |
二、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研究 | 第14-15页 |
三、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通婚圈的研究 | 第15-16页 |
第三节: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文献搜集分析法 | 第16页 |
二、民族学调查方法 | 第16-17页 |
第四节:相关概念与调查情况说明 | 第17-19页 |
一、相关概念说明 | 第17-18页 |
二、调查情况说明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四十一团简介 | 第19-25页 |
第一节: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 第19-21页 |
一、地理位置 | 第19-20页 |
二、自然环境 | 第20-21页 |
第二节:人口构成与生产生活 | 第21-25页 |
一、人口构成 | 第21-22页 |
二、生产生活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四十一团婚姻与通婚圈变迁的状况 | 第25-37页 |
第一节:团场人婚姻概况 | 第25-33页 |
一、1950-1965年的婚姻概况 | 第25-27页 |
二、1966-1979年间的婚姻概况 | 第27-29页 |
三、1980-1999年间的婚姻概况 | 第29-32页 |
四、2000年以来的婚姻概况 | 第32-33页 |
第二节:通婚圈的变迁 | 第33-37页 |
一、地理通婚圈的变迁 | 第33-34页 |
二、同乡观念影响下的通婚圈变迁 | 第34-37页 |
第三章 :影响通婚圈变迁的因素探析 | 第37-42页 |
第一节:制度因素——文化迫力 | 第37-40页 |
一、“包办婚姻” | 第37-38页 |
二、族际通婚 | 第38-40页 |
第二节:经济差异——选择更好的 | 第40-41页 |
第三节:乡土情结——熟悉的感觉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通婚圈变迁的影响 | 第42-48页 |
第一节:对通婚当事人的影响 | 第43-45页 |
一、对不同籍贯的当事人影响 | 第43-44页 |
二、对维汉通婚当事人的影响 | 第44-45页 |
第二节:对家庭和子女的影响 | 第45-46页 |
一、对家庭的影响 | 第45页 |
二、对子女的影响 | 第45-46页 |
第三节:对兵团的影响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1页 |
第一节:四十一团婚姻圈的历史意义 | 第48-49页 |
第二节:四十一团婚姻圈的发展趋势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