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语术语表 | 第1-13页 |
前言 | 第13-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58页 |
1.1 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6-27页 |
1.1.1 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重要作用 | 第16页 |
1.1.2 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6-27页 |
1.1.2.1 水解醇解法 | 第16-17页 |
1.1.2.2 重排反应 | 第17-18页 |
1.1.2.3 光气法及其衍生物法 | 第18-20页 |
1.1.2.4 羰基化法 | 第20-25页 |
1.1.2.5 其它合成方法 | 第25-27页 |
1.2 Se/CO体系的应用 | 第27-44页 |
1.2.1 Se/CO体系的问世 | 第27-28页 |
1.2.2 Se/CO体系的广泛应用 | 第28-43页 |
1.2.2.1 硒催化有机化合物的氮-羰基化反应 | 第28-36页 |
1.2.2.2 硒催化有机化合物的氧-羰基化反应 | 第36-37页 |
1.2.2.3 硒催化有机化合物的碳-羰基化反应 | 第37-38页 |
1.2.2.4 硒催化有机化合物的氮、氧-羰基化反应 | 第38-41页 |
1.2.2.5 硒催化有机化合物的硫-羰基化反应 | 第41页 |
1.2.2.6 硒催化有机化合物的氮、硫-羰基化反应 | 第41-43页 |
1.2.3 Se/CO催化体系的反应过程相转移催化作用 | 第43-44页 |
1.2.4 Se/CO催化体系的优势 | 第44页 |
1.3 论文的选题和构想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8页 |
第二章 计量硒作用下苯胺和硫醇的氧化拨基化反应 | 第58-76页 |
2.1 引言 | 第58-5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9-60页 |
2.2.1 试剂 | 第59-60页 |
2.2.2 仪器 | 第60页 |
2.2.3 实验过程 | 第6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60-70页 |
2.3.1 碱对反应的影响 | 第61-62页 |
2.3.2 Et_3N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62-63页 |
2.3.3 硫醇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63-64页 |
2.3.4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64页 |
2.3.5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64-65页 |
2.3.6 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65-66页 |
2.3.7 苯胺和不同硫醇及硫酚的羰基化反应 | 第66-68页 |
2.3.8 硒的回收及循环使用实验 | 第68-69页 |
2.3.9 催化剂硒循环实验中损失原因探讨 | 第69-70页 |
2.4 小结 | 第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第三章 催化量硒作用下苯胺和硫醇的氧化羰基化反应 | 第76-90页 |
3.1 引言 | 第7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6-77页 |
3.2.1 试剂 | 第76-77页 |
3.2.2 仪器 | 第77页 |
3.2.3 实验过程 | 第7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7-87页 |
3.3.1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78-79页 |
3.3.2 碱对反应的影响 | 第79-80页 |
3.3.3 Et_3N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80-81页 |
3.3.4 硫醇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81页 |
3.3.5 CO和O_2的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 第81-82页 |
3.3.6 压力对反应的影响 | 第82-83页 |
3.3.7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83-84页 |
3.3.8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84-85页 |
3.3.9 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85页 |
3.3.10 苯胺和不同硫醇及硫酚的羰基化反应 | 第85-87页 |
3.4 小结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第四章 加压条件下硒催化硫醇和芳香硝基化合物的氧化还原羰基化反应 | 第90-106页 |
4.1 引言 | 第9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0-92页 |
4.2.1 试剂 | 第91页 |
4.2.2 仪器 | 第91页 |
4.2.3 实验过程 | 第91-9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3页 |
4.3.1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92-93页 |
4.3.2 碱对反应的影响 | 第93-94页 |
4.3.3 Et_3N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94-95页 |
4.3.4 压力对反应的影响 | 第95-96页 |
4.3.5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96-97页 |
4.3.6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97-98页 |
4.3.7 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98-99页 |
4.3.8 硝基苯和不同硫醇及硫酚的氧化还原羰基化反应 | 第99-100页 |
4.3.9 丙硫醇和不同芳香硝基化合物的氧化还原羰基化反应 | 第100-102页 |
4.3.10 催化剂硒的循环实验 | 第102-103页 |
4.4 小结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第五章 常压条件下硒催化硫醇和芳香硝基化合物的氧化还原羰基化反应 | 第106-122页 |
5.1 引言 | 第10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6-107页 |
5.2.1 试剂 | 第106-107页 |
5.2.2 仪器 | 第107页 |
5.2.3 实验过程 | 第10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20页 |
5.3.1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5.3.2 丙硫醇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5.3.3 碱对反应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5.3.4 Et_3N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5.3.5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112页 |
5.3.6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5.3.7 丙酮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5.3.8 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115页 |
5.3.9 硝基苯和不同硫醇及硫酚的氧化还原羰基化反应 | 第115-117页 |
5.3.10 丙硫醇和不同芳香硝基化合物的氧化还原羰基化反应 | 第117-120页 |
5.4 小结 | 第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2页 |
第六章 机理探讨 | 第122-140页 |
6.1 引言 | 第122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22-130页 |
6.2.1 ArNH_2与RSH亲核能力强弱的比较 | 第122-124页 |
6.2.2 二芳基脲经硫醇解生成硫代氨基甲酸酯的可能性探讨实验 | 第124-126页 |
6.2.3 硫代碳酸节基酯的制备 | 第126-127页 |
6.2.4 硫代碳酸经胺解生成硫代氨基甲酸酯的可能性探讨实验 | 第127-128页 |
6.2.5 常温常压条件下硫代氨基甲酸酯经胺解生成脲的可能性探讨实验 | 第128-129页 |
6.2.6 Se/CO催化体系中芳香硝基化合物同芳胺的氧化还原羰基化生成二芳基脲的可能性探讨实验 | 第129-130页 |
6.3 机理探讨 | 第130-137页 |
6.3.1 计量硒作用下Se/CO体系中苯胺和硫醇的氧化羰基化反应的可能机理 | 第130-132页 |
6.3.2 催化量硒作用下Se/CO体系中苯胺和硫醇的氧化羰基化反应的可能机理 | 第132-133页 |
6.3.3 丙酮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133-135页 |
6.3.4 催化量硒作用下Se/CO体系中芳香硝基化合物和硫醇的常温常压条件下氧化还原羰基化反应的可能机理 | 第135-137页 |
6.4 小结 | 第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0-144页 |
7.1 结论 | 第140-141页 |
7.2 创新点 | 第141-142页 |
7.3 展望 | 第142-144页 |
新化合物表征数据 | 第144-148页 |
附图 | 第148-169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申请专利情况 | 第169-171页 |
致谢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