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电针抗脑缺血损伤时穴位的选择与比较 | 第12-24页 |
·实验动物 | 第12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2-14页 |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 | 第12页 |
·电针治疗方法 | 第12-13页 |
·皮层局部脑血流记录 | 第13页 |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第13页 |
·TTC染色及脑缺血梗塞程度测定 | 第13-14页 |
·实验分组 | 第14页 |
·实验结果 | 第14-20页 |
·不同穴位电针时缺血大鼠脑血流的变化 | 第14页 |
·不同穴位电针时大鼠死亡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 | 第14-15页 |
·不同穴位电针时缺血大鼠脑肿胀程度及脑梗塞程度的比较 | 第15-20页 |
·讨论 | 第20-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针刺对猕猴脑缺血后脑内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24-51页 |
·实验动物 | 第24-25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猕猴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 | 第25页 |
·脑电监测及功率谱分析 | 第25-26页 |
·行为观察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第26页 |
·核磁共振扫描和血管成像 | 第26页 |
·石蜡切片及H&E染色 | 第26页 |
·脑梗塞程度及残存细胞率计算 | 第26-27页 |
·猕猴新鲜脑组织取材及总RNA抽提 | 第27页 |
·探针标记与杂交 | 第27-28页 |
·实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8页 |
·动物分组 | 第28-29页 |
·实验结果 | 第29-45页 |
·术中生理指标检查结果 | 第29页 |
·电针对猕猴脑缺血后皮层局部脑血流的影响 | 第29页 |
·电针对猕猴脑缺血及再灌后脑电功率的影响 | 第29页 |
·电针对猕猴缺血后核磁共振影像的影响 | 第29-30页 |
·电针对缺血猕猴神经功能的影响 | 第30页 |
·电针对缺血猕猴梗塞程度的影响 | 第30页 |
·电针对缺血猕猴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 第30-45页 |
·猕猴脑缺血后脑内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 第30页 |
·电针抗脑缺血后猕猴脑内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 第30-45页 |
·讨论 | 第45-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部分 针刺抗脑缺血损伤效应与脑内牛磺酸的关系 | 第51-68页 |
·实验动物 | 第52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模型及电针方法 | 第52页 |
·脑内牛磺酸耗竭模型 | 第52页 |
·牛磺酸含量的检测 | 第52-53页 |
·脑组织冰冻切片及脑缺血梗塞程度测定 | 第53页 |
·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 | 第53-55页 |
·实验结果 | 第55-64页 |
·b-丙氨酸对脑内牛磺酸含量的消耗作用 | 第55页 |
·脑内牛磺酸含量的降低对针刺抗脑缺血的保护效应的影响 | 第55-56页 |
·针刺对牛磺酸及牛磺酸转运体的表达及细胞分布的影响 | 第56-64页 |
·讨论 | 第64-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9页 |
发表及待发表文章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综述 | 第82-100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100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