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芳香族化合物的生产论文--芳香族羧酸及其衍生物论文--芳酸的功能衍生物论文

不对称催化加氢合成(R)-2-羟基-4-苯基丁酸乙酯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绪论第11-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Ⅰ)第15-31页
 1.1 不对称催化反应第15-16页
 1.2 非均相不对称催化氢化第16-18页
 1.3 丙酮酸乙酯的不对称催化加氢第18-22页
 1.4 (R)-2-羟基4-苯基丁酸乙酯概述第22-23页
 1.5 (R)-2-羟基4-苯基丁酸乙酯的制备第23-26页
  1.5.1 拆分法第23页
  1.5.2 合成法第23-26页
 参考文献第26-31页
第二章 不对称催化加氢第31-49页
 2.1 引言第31页
 2.2 实验部分第31-42页
  2.2.1 试剂与仪器第31-32页
  2.2.2 10,11-二氢辛可尼定的制备第32页
  2.2.3 不对称加氢实验操作第32-33页
  2.2.4 分析方法第33-35页
  2.2.5 Pt/C催化不对称加氢反应第35-39页
  2.2.6 Pt/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和预处理第39-40页
  2.2.7 Pt/Al_2O_3与Pt/C催化加氢结果的比较第40-42页
 2.3 Pt/Al_2O_3催化不对称加氢结果与讨论第42-46页
  2.3.1 HCd用量对反应的影响第42-43页
  2.3.2 EOPB初始浓度对不对称加氢的影响第43-44页
  2.3.3 氢压对不对称加氢的影响第44-45页
  2.3.4 反应温度对不对称加氢的影响第45-46页
 2.4 结论第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第三章 本征动力学及反应机理第49-63页
 3.1 引言第49-50页
 3.2 动力学研究第50-54页
  3.2.1 扩散的消除第51-52页
  3.2.2 动力学特征第52-54页
 3.3 反应机理探讨第54-57页
 3.4 反应速率方程第57-59页
 3.5 反应速率与光学收率的关系第59-60页
 3.6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第四章 文献综述(Ⅱ)第63-78页
 4.1 引言第63页
 4.2 滴流床反应器第63-64页
 4.3 流体力学特征第64-68页
  4.3.1 流型第64-65页
  4.3.2 压降与持液量第65-66页
  4.3.3 催化剂润湿率第66-68页
 4.4 滴流床的传质第68-70页
 4.5 催化床层总效率因子第70-71页
 4.6 滴流床反应器模型第71-74页
  4.6.1 拟均相模型第72-73页
  4.6.2 非均相模型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第五章 滴流床实验第78-94页
 5.1 引言第78页
 5.2 实验部分第78-80页
  5.2.1 实验装置第78-79页
  5.2.2 操作说明第79-8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0-91页
  5.3.1 预备实验第80-81页
  5.3.2 催化床层第81页
  5.3.3 操作条件选择第81-82页
  5.3.4 结果讨论第82-84页
  5.3.5 拟均相活塞流模型第84-87页
  5.3.6 滴流床和高压釜反应器性能比较第87-89页
  5.3.7 氢压和温度对床层性能的影响第89-91页
 5.4 结论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4页
第六章 滴流床反应器模型第94-112页
 6.1 引言第94-95页
 6.2 反应器模型第95-103页
  6.2.1 思路和模型描述第95-96页
  6.2.2 假设条件第96-97页
  6.2.3 催化剂颗粒模型第97-98页
  6.2.4 反应器模型第98-99页
  6.2.5 参数估算第99-103页
 6.3 模型求解及讨论第103-107页
  6.3.1 催化剂颗粒内浓度分布第103-104页
  6.3.2 滴流床反应器内浓度分布第104-105页
  6.3.3 模型预测第105-107页
 6.4 敏感度分析第107-109页
 6.5 结论第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2-115页
 7.1 结论第112-114页
 7.2 建议和展望第114-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公证机构法律定位研究
下一篇:局部对称空间中完备极小子流形的第二基本形式长度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