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涌浪预测理论研究及计算模型开发
1 引言 | 第1-16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边坡破坏后的运动学 | 第16-37页 |
·库岸边坡的变形与破坏 | 第16-19页 |
·边坡变形的主要方式 | 第16-17页 |
·边坡破坏的基本类型 | 第17-19页 |
·斜坡破坏后的运动机制 | 第19-23页 |
·崩(坠)落块体运动特征 | 第19-20页 |
·运动状态的“流体”化 | 第20-23页 |
·滑速计算理论 | 第23-37页 |
·常用的计算方法 | 第23-26页 |
·滑坡基本运动方程 | 第23-24页 |
·滑落体运动速度常用理论计算方法 | 第24-26页 |
·复杂条件下的计算方法 | 第26-37页 |
·潘家铮法滑速计算方法 | 第26-27页 |
·单斜面上的变质量滑动 | 第27-31页 |
·圆弧面上的滑动 | 第31-37页 |
3 滑坡涌浪预测理论 | 第37-54页 |
·滑坡涌浪常用估算方法 | 第37-43页 |
·入江方式及方量预测 | 第37-38页 |
·滑坡涌浪估算方法 | 第38-43页 |
·美国土木工程学会建议法 | 第38-40页 |
·水科院经验公式法 | 第40-41页 |
·潘家铮法 | 第41-42页 |
·Noda法 | 第42-43页 |
·滑坡涌浪有限元法 | 第43-46页 |
·模型研究 | 第43-44页 |
·形成代数方程 | 第44-46页 |
·流体力学滑坡涌浪样条边界元法 | 第46-50页 |
·基本原理 | 第46-47页 |
·样条边界元 | 第47-50页 |
·滑坡初始涌浪叠加的摄动方法 | 第50-54页 |
·明渠非恒定流方程的摄动线性化 | 第50-52页 |
·初始涌浪高度的衰减 | 第52页 |
·单块涌浪高度的叠加 | 第52-54页 |
4 涌浪传播波形分析及计算 | 第54-63页 |
·(u,h)曲线传播波形分析方法 | 第54-58页 |
·(u,h)曲线方法简介 | 第54-55页 |
·稀疏波追赶上冲击波后的波形分析 | 第55-58页 |
·传播波形分析计算 | 第58-63页 |
·稀疏波和冲击波相互作用的可能波形 | 第58-59页 |
·冲击波速度计算方法 | 第59-60页 |
·反射冲击波和入射冲击波计算方法 | 第60-63页 |
5 滑坡涌浪计算模型开发研究 | 第63-86页 |
·ATL开发 | 第63-67页 |
·组件对象模型(COM) | 第63-65页 |
·软件组件及其属性 | 第63-65页 |
·COM接口 | 第65页 |
·ATL活动模板库 | 第65-67页 |
·ATL的基本特性 | 第66页 |
·ATL框架结构 | 第66-67页 |
·需求分析 | 第67-69页 |
·面向对象设计 | 第69-72页 |
·模型设计 | 第69-70页 |
·类模板设计 | 第70-72页 |
·系统主界面 | 第72页 |
·模块调用设计 | 第72-86页 |
·滑速计算模块用户界面 | 第73-77页 |
·能量法滑速计算模型 | 第73-75页 |
·Komer法滑速计算模型 | 第75-77页 |
·涌浪计算模块 | 第77-81页 |
·Noda涌浪计算模型 | 第77-79页 |
·水科院涌浪计算模块 | 第79-81页 |
·涌浪传播计算模型 | 第81-86页 |
·潘家铮涌浪传播计算模型 | 第81-83页 |
·水科院涌浪传播计算模型 | 第83-86页 |
6 工程实例 | 第86-93页 |
·新滩滑坡工程地质特征 | 第86-87页 |
·下滑速度和涌浪高度分析 | 第87-92页 |
·下滑速度计算及成果分析 | 第87-90页 |
·下滑速度计算结果 | 第87-88页 |
·滑体滑速特征 | 第88-89页 |
·对几个问题的讨论 | 第89-90页 |
·涌浪计算及成果分析 | 第90-92页 |
·计算结果 | 第90-91页 |
·计算成果分析 | 第91-92页 |
·小结 | 第92-93页 |
7 结论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