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网关(NAT-PT)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 第9-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2页 |
·课题介绍 | 第1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论文工作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现有IPv4 向IPv6 过渡技术分析 | 第12-20页 |
·双协议栈方式 | 第12-13页 |
·隧道方式 | 第13-15页 |
·翻译网关(NAT-PT) | 第15-16页 |
·IPv4 和IPv6 的互联 | 第16-20页 |
·网络层翻译器 | 第16-18页 |
·传送层翻译器 | 第18-19页 |
·翻译器对应用层的影响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翻译网关的设计 | 第20-31页 |
·IPv4 和IPv6 的相互通信过程 | 第20-21页 |
·双向网络地址转换(Bi-NAT) | 第21-24页 |
·协议翻译 | 第24-28页 |
·IP 报头转换 | 第25-27页 |
·TCP 协议和UDP 协议的翻译 | 第27页 |
·ICMP 协议的翻译 | 第27-28页 |
·配置管理 | 第28-31页 |
第四章 实现 | 第31-60页 |
·Linux 操作系统 | 第31-38页 |
·Linux 内核模块编程 | 第31-33页 |
·Netfilter 结构 | 第33-34页 |
·内核和应用进程间通信 | 第34-36页 |
·Skbuff 结构 | 第36-38页 |
·NAT-PT 的软件实现 | 第38-54页 |
·NAT-PT 的软件结构及各功能模块简介 | 第38-39页 |
·NAT-PT 内核模块实现 | 第39-40页 |
·NAT-PT 模块中重要的数据结构 | 第40-47页 |
·NAT-PT 软件流程 | 第47-54页 |
·管理和配置模块实现 | 第54-60页 |
第五章 实验结果 | 第60-68页 |
·实验系统的软硬件环境 | 第60-61页 |
·实验系统配置 | 第61-62页 |
·实验1:超时回收资源测试 | 第62-64页 |
·实验2:UDP 通信测试 | 第64-65页 |
·实验3:TCP 通信测试 | 第65-66页 |
·实验4:ICMP 翻译测试 | 第66-68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介、研究成果与获奖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