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孔隙率检测方法及其实现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复合材料的分类、定义及其应用状况简介 | 第10-11页 |
·无损检测技术简介 | 第11-12页 |
·对复合材料进行无损检测的重要意义 | 第12-13页 |
·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 第13-17页 |
·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技术的概述 | 第13-14页 |
·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 | 第14-15页 |
·复合材料超声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 | 第15-16页 |
·未来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 第16-17页 |
·复合材料孔隙率的检测技术 | 第17-19页 |
·复合材料缺陷及孔隙率的定义 | 第17-18页 |
·纤维基复合材料孔隙率检测技术 | 第18-19页 |
·检测系统中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 第19-21页 |
·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的任务和要求 | 第19-20页 |
·数据采集与处理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复合材料孔隙率检测方法的分析与研究 | 第23-39页 |
·复合材料孔隙率检测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对前人进行孔隙率检测方法研究的分析 | 第24-28页 |
·法宇航的检测方法 | 第24页 |
·理论公式法 | 第24-27页 |
·频域分析法 | 第27-28页 |
·待定公式系数法 | 第28-35页 |
·树脂引起的超声波衰减 | 第28-29页 |
·碳纤维引起的超声波衰减 | 第29-30页 |
·孔隙及其他缺陷引起的超声波衰减 | 第30-35页 |
·本论文拟采用的计算方法 | 第35-38页 |
·方法评述 | 第35-36页 |
·本文采用的方法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超声衰减的测量及孔隙率计算公式的建立 | 第39-53页 |
·超声波衰减的基本理论 | 第39-40页 |
·超声波的衰减及其原因 | 第39-40页 |
·超声波衰减系数的计算方法 | 第40页 |
·超声波衰减系数的测量 | 第40-46页 |
·反射法的工作原理及其衰减系数的测量 | 第40-42页 |
·穿透法的工作原理及其衰减系数的测量 | 第42-44页 |
·超声波衰减测量方法的选择 | 第44-45页 |
·反射系数的测定 | 第45-46页 |
·标准试块孔隙率的测量 | 第46-50页 |
·标准试块的选取 | 第46-47页 |
·孔隙率测量实验的分析 | 第47-50页 |
·超声衰减与孔隙率之间计算公式的建立 | 第50-52页 |
·实验数据的分析 | 第50-51页 |
·孔隙率计算公式的建立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复合材料孔隙率检测系统的设计 | 第53-67页 |
·超声波检测的工作原理和分类方法 | 第53页 |
·超声波检测的基本问题和系统方案的确定 | 第53-58页 |
·超声波检测的基本问题 | 第53-56页 |
·便携式超声检测系统方案的确定 | 第56页 |
·便携式超声检测系统的组成 | 第56-58页 |
·系统中数据传输功能的实现 | 第58-62页 |
·系统中的总线与接口标准 | 第58-60页 |
·串行通信及其实现技术 | 第60-62页 |
·系统中超声数据的采集 | 第62-65页 |
·超声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 第62-64页 |
·超声数据采集卡动态链接库函数的说明 | 第64-65页 |
·超声数据的采集流程 | 第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便携式检测系统中的数据处理技术 | 第67-81页 |
·引言 | 第67页 |
·实时采样数据的存储 | 第67-72页 |
·文件的定义和分类 | 第67-69页 |
·索引文件 | 第69-70页 |
·本系统中数据文件的设计原则 | 第70-71页 |
·实时采样数据文件的建立和数据的存储 | 第71-72页 |
·超声时域波形信号的处理 | 第72-76页 |
·信号处理技术 | 第72-73页 |
·时域波形信号的处理及孔隙率的计算 | 第73-76页 |
·孔隙率的后处理分析 | 第76-78页 |
·孔隙率的 C扫查成像显示 | 第76-77页 |
·孔隙率分布的直方图分析 | 第77-78页 |
·新材料孔隙率的检测 | 第78-80页 |
·新材料的预处理 | 第78-79页 |
·新材料孔隙率计算公式的标定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总结 | 第81-82页 |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硕士期间发表以及收录的学术论文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