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1. 失眠的临床治疗及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1 失眠的概念 | 第8页 |
1.2 失眠的分型及原因 | 第8-9页 |
1.3 失眠的临床治疗 | 第9-11页 |
1.4 失眠的现状分析 | 第11页 |
2. 新制剂所含药味的古籍及现代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2.1 处方组成 | 第11页 |
2.2 古籍研究 | 第11-12页 |
2.3 方中所含药味的理化性质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3. 剂型选择及滴丸剂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3.1 处方分析 | 第15页 |
3.2 剂型选择 | 第15页 |
3.3 滴丸剂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第二部分 眠而安滴丸制剂工艺研究 | 第18-29页 |
1. 剂型选择 | 第18页 |
2. 提取工艺设计与优选 | 第18-25页 |
2.1 提取工艺设计 | 第18-19页 |
2.2 提取工艺优选 | 第19-25页 |
2.2.1 五味子提取工艺优选 | 第19-21页 |
2.2.2 酸枣仁等三味药混合提取工艺优选 | 第21-25页 |
3.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 第25-28页 |
3.1 基质种类的确定 | 第25页 |
3.2 冷却剂的确定 | 第25-26页 |
3.3 药物与基质配比的研究 | 第26页 |
3.4 基质配比的确定 | 第26-27页 |
3.5 熔融温度的选择 | 第27页 |
3.6 滴制温度的选择 | 第27页 |
3.7 滴头口径的选择 | 第27-28页 |
4. 制法 | 第28页 |
5. 小结与讨论 | 第28-29页 |
第三部分 眠而安滴丸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29-40页 |
1. 原料中药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29-30页 |
2. 辅料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30页 |
3. 成品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30-36页 |
3.1 性状 | 第30页 |
3.2 定性鉴别 | 第30-31页 |
3.3 检查 | 第31-32页 |
3.4 含量测定 | 第32-36页 |
4. 稳定性研究 | 第36页 |
5. 滴丸差示扫描热分析研究 | 第36-37页 |
5.1 仪器与试药 | 第37页 |
5.2 分析条件 | 第37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37页 |
6. 五味子药材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 | 第37-39页 |
6.1 仪器与试剂 | 第38页 |
6.2 方法 | 第38-39页 |
6.3 结果及讨论 | 第39页 |
7. 总结与讨论 | 第39-40页 |
第四部分 眠而安滴丸的药效学实验 | 第40-46页 |
1. 预试验 | 第40-42页 |
1.1 眠而安急毒预试验 | 第40-41页 |
1.2 眠而安催眠作用药效预试验 | 第41-42页 |
1.3 小结 | 第42页 |
2. 眠而安浸膏、眠而安干粉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研究 | 第42-43页 |
3. 眠而安浸膏、眠而安干粉与中枢抑制药戊巴比妥钠的协同作用 | 第43-44页 |
4. 眠而安浸膏、眠而安干粉对中枢兴奋药戊四氮的拮抗作用 | 第44页 |
5. 结果与讨论 | 第44-46页 |
第五部分 总结与讨论 | 第46-47页 |
附图 | 第47-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