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1 引 言 | 第9-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 | 第10-11页 |
| ·外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线索 | 第12-14页 |
| 2 我国利用外资必要性分析 | 第14-18页 |
| ·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式 | 第14-15页 |
| ·外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第15-18页 |
| ·促进经济增长 | 第15-16页 |
| ·弥补投资缺口 | 第16页 |
| ·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和思维方式 | 第16-17页 |
| ·促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 第17页 |
| ·外资的不利影响及态度 | 第17-18页 |
| 3 国内经开区优惠政策的实施及产生的问题 | 第18-29页 |
| ·土地使用金优惠政策 | 第18-20页 |
| ·综述 | 第18-19页 |
| ·问题 | 第19-20页 |
| ·税收优惠政策 | 第20-23页 |
| ·综述 | 第20-23页 |
| ·问题 | 第23页 |
| ·财政扶持经济发展政策 | 第23-25页 |
| ·综述 | 第23-25页 |
| ·问题 | 第25页 |
| ·最低行政性事业收费制度 | 第25-26页 |
| ·其他优惠政策 | 第26-27页 |
| ·优惠政策的贯彻与落实 | 第27-29页 |
| 4 土地使用金优惠政策的经济分析 | 第29-33页 |
| ·模型的假设 | 第29页 |
| ·推测变化与模型的求解 | 第29-31页 |
| ·政策分析与建议对策 | 第31-33页 |
| ·均衡的经济分析 | 第31页 |
| ·参数的分析 | 第31-33页 |
| 5 财政扶持政策的经济分析 | 第33-41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 ·关于补贴的定义 | 第33页 |
| ·模型的假设 | 第33-34页 |
| ·最优化的必要条件 | 第34页 |
| ·模型的求解 | 第34-37页 |
| ·Φ, 时 | 第35-36页 |
| ·, 时 | 第36页 |
| ·s(t)的最优路径的图像 | 第36-37页 |
| ·政策分析与模型的经济含义 | 第37-38页 |
| ·政策分析 | 第37页 |
| ·经济含义 | 第37-38页 |
| ·财政补贴与经济增长 | 第38-41页 |
| ·财政补贴比率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 | 第38页 |
| ·实证检验 | 第38-39页 |
| ·数量结果及启示 | 第39-41页 |
| 6 经济开发区的经济增长 | 第41-54页 |
| ·模型的假设与建立 | 第41-44页 |
| ·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再考察 | 第41-43页 |
|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43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 ·模型的求解 | 第44-52页 |
| ·I国用于消费品生产的资本运动方程 | 第44-49页 |
| ·有关I国的其他一些结论 | 第49-50页 |
| ·II国的情形 | 第50-51页 |
| ·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 | 第51-52页 |
| ·模型的一个扩展 | 第52-54页 |
| ·II国消费品生产使用I国技术的情形 | 第52-53页 |
| ·税收的影响 | 第53-54页 |
| 7 新形势下的招商引资与发展对策研究 | 第54-61页 |
| ·调整招商引资思路 | 第54-57页 |
| ·充分利用WTO规则引进外资 | 第54-55页 |
| ·积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方向,改善产业结构 | 第55-56页 |
| ·办好现有外资企业, 以资引资 | 第56页 |
| ·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由“规模型”引资为主,转为“效益型”引资为主 | 第56-57页 |
| ·招商引资的制度建设 | 第57-59页 |
| ·加快体制改革,改革与开放同步推进,内资和外资待遇平等 | 第57页 |
| ·保持市场的竞争性 | 第57页 |
| ·保持汇率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 第57-58页 |
| ·取消“超国民待遇” | 第58页 |
| ·鼓励技术先进型产业,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 | 第58页 |
| ·加强对外资引进的审计工作,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 第58页 |
| ·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完善利用外资法律法规 | 第58-59页 |
| ·积极拓宽招商引资的新渠道 | 第59-60页 |
| ·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 第60-61页 |
| 8 结束语 | 第61-63页 |
| 致 谢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附 录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