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1 前言 | 第11-19页 |
·苜蓿生产在黑龙江省的重要性及存在问题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苜蓿抗寒性的形成 | 第11-13页 |
·植物学和形态学特征与苜蓿抗寒性 | 第13页 |
·苜蓿的秋眠性与抗寒性 | 第13-16页 |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与苜蓿抗寒性 | 第16-17页 |
·秋季刈割对苜蓿越冬性及根部代谢的影响 | 第17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7-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试验方法 | 第19-21页 |
·品种间抗寒性能评价及晚秋刈割对抗寒性能的影响 | 第19-20页 |
·形态学指标测定 | 第20-21页 |
·可溶性糖、淀粉及TNC测定 | 第21页 |
·根、茎受冻后组织结构观察 | 第21页 |
·数据统计 | 第21-2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2-36页 |
·品种间抗寒性差异及秋季刈割对苜蓿抗寒性的影响 | 第22-27页 |
·品种间及处理间抗寒性差异 | 第22-26页 |
·指标评价 | 第26-27页 |
·不同生长阶段形态学指标与冷胁迫后再生长率的相关性 | 第27-30页 |
·苜蓿主根内NSC累积与抗寒性的关系 | 第30-35页 |
·苜蓿主根内NSC累积浓度与抗寒性的关系 | 第30-34页 |
·苜蓿主根内NSC累积总量与抗寒性的关系 | 第34-35页 |
·苜蓿根、茎组织结构与其抗寒性 | 第35-36页 |
4 讨论 | 第36-41页 |
·品种间抗寒性差异及秋季刈割对苜蓿抗寒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不同生长阶段形态学指标与冷胁迫后再生长率的相关性 | 第37-39页 |
·苜蓿主根内NSC累积与抗寒性的关系 | 第39-40页 |
·苜蓿根、茎组织结构与其抗寒性 | 第40-41页 |
5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0页 |
附 录 | 第50-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