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关于生成性教学法的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二、实际意义 | 第18页 |
第四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19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生成性教学法的相关概述和理论依据 | 第20-24页 |
第一节 生成性教学法相关概述 | 第20-21页 |
一、预设和生成 | 第20-21页 |
二、生成性课程资源 | 第21页 |
三、生成性教学法内涵 | 第21页 |
第二节 生成性教学法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第21-22页 |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 第22页 |
三、“三教”思想促进学生生成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中职课堂生成性教学法的应用现状分析 | 第24-31页 |
第一节 生成性教学法在中职《市场营销学》课程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 第24-29页 |
一、关于中职学生对于生成性教学法的认识程度以及满意度调查 | 第24-25页 |
二、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中生成性教学法的具体实施现状 | 第25-28页 |
三、中职学生对生成性教学法的需要以及支持度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生成性教学法在中职《市场营销学》课程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第29-31页 |
一、理论可行性分析 | 第29页 |
二、实践可行性分析 | 第29-30页 |
三、技术可行性分析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生成性教学法在中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 第31-65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第31-32页 |
一、研究设计 | 第31-32页 |
二、研究过程 | 第32页 |
第二节 生成性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 第32-33页 |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 第32页 |
二、教师引导性原则 | 第32-33页 |
三、动态发展性原则 | 第33页 |
第三节 生成性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 第33-42页 |
一、弹性预设促进生成 | 第33-39页 |
二、抓住“冲突”引导生成 | 第39-41页 |
三、反思总结提炼生成 | 第41-42页 |
第四节 生成性教学在中职《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 第42-43页 |
一、课前预设阶段 | 第42页 |
二、课中实施阶段 | 第42-43页 |
三、课后总结阶段 | 第43页 |
第五节 中职《市场营销学》生成性教学课例分析 | 第43-65页 |
一、教学课例一《产品生命周期》 | 第43-53页 |
二、教学课例二《人员促销》 | 第53-65页 |
第五章 生成性教学法在中职《市场营销学》中的教学成效分析 | 第65-73页 |
第一节 问卷调查分析 | 第65-69页 |
一、《产品生命周期》问卷分析 | 第65-67页 |
二、《人员促销》问卷分析 | 第67-69页 |
第二节 学生成绩分析 | 第69-71页 |
第三节 访谈调查分析 | 第71-72页 |
一、学生访谈记录 | 第71-72页 |
二、学生访谈小结 | 第72页 |
第四节 生成性教学法的实施成效分析 | 第72-73页 |
一、学生成绩 | 第72页 |
二、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 | 第72页 |
三、师生关系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6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73-74页 |
一、生成性资源方面 | 第73页 |
二、教师方面 | 第73-74页 |
三、学生方面 | 第74页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