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页 |
| 一、受贿共同犯罪综述 | 第9-14页 |
| (一) 共同犯罪与身份犯理论概述 | 第9-11页 |
| 1、共同犯罪的基本理论 | 第9-11页 |
| 2、身份与身份犯 | 第11页 |
| (二) 受贿共同犯罪的法律依据 | 第11-13页 |
| 1、法律规定 | 第12页 |
| 2、司法解释 | 第12页 |
| 3、司法解释性文件 | 第12-13页 |
| (三) 受贿共同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 第13-14页 |
| 1、犯罪主体具有特殊性 | 第13页 |
| 2、犯罪故意具有贯通性 | 第13页 |
| 3、客观行为具有整体性和复合性 | 第13-14页 |
| 二、受贿共同犯罪的犯罪构成 | 第14-31页 |
| (一) 受贿共同犯罪的主体类型 | 第14-20页 |
| 1、非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成为受贿共同犯罪的共犯 | 第14-18页 |
| 2、单位可以成为受贿共同犯罪的共犯 | 第18-20页 |
| 3、受贿共同犯罪的类型 | 第20页 |
| (二) 受贿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 | 第20-22页 |
| 1、认识因素 | 第20页 |
| 2、意志因素 | 第20-21页 |
| 3、不具备共同受贿故意的几种情形 | 第21-22页 |
| (三) 受贿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 | 第22-31页 |
| 1、受贿共同犯罪的实行行为 | 第22-27页 |
| 2、受贿共同犯罪的教唆行为 | 第27-30页 |
| 3、受贿共同犯罪的帮助行为 | 第30-31页 |
| 三、受贿共同犯罪的具体认定 | 第31-50页 |
| (一) 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的认定 | 第31-34页 |
| 1、司法实践中国家工作人员相互勾结主要存在的两种情况 | 第31-32页 |
| 2、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的行为表现 | 第32-33页 |
| 3、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与斡旋受贿的区别 | 第33-34页 |
| (二) 国家工作人员与公司、企业人员共同受贿的认定 | 第34-38页 |
| (三) 国家工作人员与其他无身份者共同受贿的认定 | 第38-46页 |
| 1、家属参与的共同受贿犯罪的认定与处理 | 第38-44页 |
| 2、国家工作人员要求向第三人供贿的认定与处理 | 第44-46页 |
| (四) 受贿共同犯罪与介绍贿赂罪的区分 | 第46-50页 |
| 四、受贿共同犯罪人的地位评价与数额认定 | 第50-54页 |
| (一) 受贿共同犯罪人地位评价 | 第50-51页 |
| 1、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人的原则规定 | 第50页 |
| 2、受贿共同犯罪人的地位评价 | 第50-51页 |
| (二) 受贿共同犯罪的数额认定 | 第51-54页 |
| 五、受贿共同犯罪的立法完善 | 第54-59页 |
| (一) 非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构成受贿罪共犯的立法明确化 | 第54-55页 |
| (二) 增设第三人斡旋受贿罪 | 第55-56页 |
| (三) 对介绍贿赂罪犯罪构成的重构 | 第56-57页 |
| (四) 实行国家工作人员与家属共同受贿故意的有条件推定原则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61页 |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