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 第1-15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岩体质量分类的发展概况 | 第9-11页 |
·现有分类体系评述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研究方法和手段 | 第12-13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边坡变形破坏的地质模式 | 第15-31页 |
·对边坡岩体的几点认识 | 第15页 |
·边坡结构类型的划分 | 第15-22页 |
·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模式 | 第22-24页 |
·边坡变形的主要方式 | 第23-24页 |
·边坡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基本模式 | 第24页 |
·受控于岩体结构的边坡变形破坏类型及特征 | 第24-30页 |
·块状结构岩体边坡 | 第24-25页 |
·层状结构岩体边坡 | 第25-29页 |
·碎裂散体结构边坡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边坡稳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45页 |
·岩性及其组合 | 第31-34页 |
·岩体结构 | 第34-39页 |
·结构面产状组合状况 | 第35-36页 |
·结构面条件 | 第36-39页 |
·边坡形态 | 第39-41页 |
·振动作用 | 第41-42页 |
·地下水作用 | 第42-43页 |
·其他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边坡稳定性初步分级及效果评价 | 第45-60页 |
·稳定性分级体系简介 | 第45-55页 |
·Q系统 | 第45-47页 |
·RMR分类 | 第47-50页 |
·SMR分类 | 第50-54页 |
·CSMR分类 | 第54-55页 |
·边坡稳定性初步分级 | 第55-58页 |
·效果评价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公路边坡稳定性分级系统修正 | 第60-81页 |
·坡高修正系数改进 | 第61-67页 |
·坡高修正系数探讨 | 第61-62页 |
·坡高与边坡稳定性关系的力学分析 | 第62-65页 |
·坡高修正系数统计分析研究 | 第65-67页 |
·结构面条件系数及岩性组合系数 | 第67-69页 |
·HSMR分级体系 | 第69-71页 |
·合理开挖坡角研究 | 第71-73页 |
·合理开挖坡角的几点认识 | 第71页 |
·合理开挖坡角的统计分析研究 | 第71-73页 |
·对应防治措施建议 | 第73-79页 |
·公路边坡防护原则 | 第73-75页 |
·建议防治措施 | 第75-79页 |
·边坡稳定性分级细则讨论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公路边坡稳定性分级系统(HSMR)校核与验证 | 第81-89页 |
·HSMR系统稳定性分级 | 第81-84页 |
·应用效果评价 | 第84-86页 |
·工程实例 | 第86-88页 |
·边坡地质概况 | 第86-87页 |
·稳定性分析 | 第87页 |
·HSMR分级 | 第87-88页 |
·小结 | 第88-8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