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传播与受众认知文化环境建构--从传统传受模式变革解析社会认知文化环境嬗变
前言 | 第1-7页 |
第1章 传统传播模式——研究回顾与理论溯源 | 第7-15页 |
·拉斯韦尔的直线模式 | 第7-9页 |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 第9-10页 |
·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和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 第10-12页 |
·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 第12-15页 |
第2章 互联网传播中的“传”与“受” | 第15-39页 |
·互联网传受模式的基本类型 | 第15-19页 |
·网络传播传受特征分析 | 第19-39页 |
·网络传播传受的本体特征 | 第19-33页 |
·系统的开放性与全球性 | 第20-21页 |
·信息的海量性与集成性 | 第21-23页 |
·传递方式的交互性 | 第23-27页 |
·传播方式的多媒体性 | 第27-30页 |
·信息接收的个人化和主动化 | 第30-33页 |
·网络传播的边际特征 | 第33-39页 |
·传受身份的重叠性 | 第33-34页 |
·传播对象的小众化与个人化 | 第34-35页 |
·传播的去中心化 | 第35-37页 |
·信息传播结构的非线性 | 第37-39页 |
第3章 互联网传播中传与受之于受众认知文化环境 | 第39-49页 |
·冲击传统政治认知文化环境 | 第39-43页 |
·网络打破了信息垄断,改变了人们的政治认识 | 第40-41页 |
·网络使公民的政治热情减退,民族国家意识淡化 | 第41-42页 |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参政方式和政治价值观 | 第42-43页 |
·美国标准全球化 | 第43-45页 |
·冲击个人认知文化环境 | 第45-49页 |
结语 | 第49-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科研成果 | 第54-55页 |
声明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