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6页 |
英文摘要 | 第16-22页 |
前言 | 第22-2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24-32页 |
1.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性 | 第24页 |
2. 植物病原菌重寄生菌的研究概况 | 第24-26页 |
·重寄生菌木霉和黏帚霉的研究 | 第25页 |
·白粉菌的重寄生菌研究 | 第25-26页 |
·其它病原菌的重寄生菌研究 | 第26页 |
3. 植物锈菌重寄生菌的研究概况 | 第26-30页 |
·国外植物锈菌重寄生菌的研究 | 第26-29页 |
·锈寄生孢(Darluca filum)的研究 | 第27页 |
·其它锈寄生菌的研究 | 第27-28页 |
·锈生座孢属(Tuberculina)的研究 | 第28-29页 |
·国内植物锈菌重寄生菌的研究 | 第29-30页 |
·锈寄生属(Darluca)和枝顶孢属(Acremonium)的研究 | 第29-30页 |
·锈生座孢属(Tuberculina)的国内研究概况 | 第30页 |
4. 同工酶及DNA多态性分析在真菌分类和鉴定中的应用 | 第30-32页 |
第二部分 重寄生菌Tuberculina寄生的植物锈病病原鉴定 | 第32-44页 |
1. 材料及方法 | 第32-33页 |
·锈病的危害 | 第32页 |
·锈病的症状 | 第32页 |
·锈菌鉴定 | 第32-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3页 |
·大叶白蜡树锈病 | 第33-35页 |
·大叶白蜡树锈病发生及危害调查 | 第33页 |
·大叶白蜡树锈病的症状特征 | 第33-34页 |
·大叶白蜡树锈病病原鉴定 | 第34-35页 |
·华中五味子锈病 | 第35-36页 |
·华中五味子锈病发生及危害 | 第35页 |
·华中五味子锈病的症状特征 | 第35页 |
·华中五味子锈病病原菌鉴定 | 第35-36页 |
·接骨木锈病 | 第36-38页 |
·接骨木锈病的症状特征 | 第36-37页 |
·接骨木锈病病原鉴定 | 第37-38页 |
·小舌紫菀锈病 | 第38-40页 |
·小舌紫菀锈病的发生及危害 | 第38页 |
·小舌紫苑锈病的症状特征 | 第38-39页 |
·小舌紫菀锈病病原鉴定 | 第39-40页 |
·牛奶子锈病 | 第40-42页 |
·牛奶子锈病发生及危害 | 第40页 |
·牛奶子锈病的症状特征 | 第40-41页 |
·牛奶子锈病病原鉴定 | 第41-42页 |
·长叶胡颓子锈病 | 第42-43页 |
·长叶胡颓子锈病的症状特征 | 第42页 |
·长叶胡颓子锈病病原鉴定 | 第42-43页 |
3. 结论 | 第43-44页 |
第三部分 锈生座孢属(Tuberculina)的分布、生境、重寄生现象及重寄生菌的产孢结构形态特征 | 第44-5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4-45页 |
·锈生座孢属的分布及生境 | 第45页 |
·锈生座孢属的重寄生现象 | 第45页 |
·锈生座孢属的产孢结构形态特征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折 | 第45-52页 |
·锈生座孢属在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分布 | 第45-46页 |
·锈生座孢属分布地生境 | 第46-47页 |
·气候条件 | 第46-47页 |
·生境 | 第47页 |
·锈生座孢属的重寄生现象 | 第47-49页 |
·锈生座孢属的产孢结构形态特征 | 第49-52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2-55页 |
·锈生座孢属(Tuberculina)的分布与气象条件 | 第52-53页 |
·重寄生菌锈生座孢属的分布与气象条件 | 第52页 |
·重寄生菌锈生座孢属的分布与生境 | 第52-53页 |
·锈生座孢属(Tuberculina)重寄生现象特征 | 第53-54页 |
·锈生座孢属(Tuberculina)的产孢结构形态特征 | 第54-55页 |
第四部分 白蜡树锈生座孢(T.fraxinis)的生物学特性及梨锈生座孢大量产孢培养 | 第55-7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60页 |
·白蜡树锈生座孢的分离及培养性状 | 第56页 |
·白蜡树锈生座孢的分离 | 第56页 |
·白蜡树锈生座孢的培养性状 | 第56页 |
·白蜡树锈生座孢的生物学特性 | 第56-59页 |
·白蜡树锈生座孢(T.fraxinis)的来源 | 第56页 |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56-57页 |
·不同碳、氮源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57-58页 |
·不同碳源的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57页 |
·不同氮源的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57-58页 |
·温度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58页 |
·pH值对菌丝生长发产孢的影响 | 第58页 |
·光照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58页 |
·温、湿度,光照及pH值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58-59页 |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测定 | 第59页 |
·梨锈生座孢T.pyrus的大量产孢培养 | 第59-60页 |
·梨锈生座孢的来源 | 第59页 |
·产孢培养基 | 第59-60页 |
·产孢载体纸 | 第60页 |
·重寄生菌的接种及培养 | 第60页 |
·重寄生菌在不同培培基的载体纸上菌丝生长及产孢量 | 第60页 |
·梨锈生座孢(T.pyrus)的菌丝生长 | 第60页 |
·梨锈生座孢(T.pyrus)的产孢量与产孢日的关系 | 第60页 |
·梨锈生座孢(T.pyrus)在不同培养基的载体纸上产孢量 | 第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71页 |
·白蜡树锈生座孢的分离 | 第60页 |
·白蜡树锈生座孢的培养性状 | 第60-61页 |
·白蜡树锈生座孢的生物学特性 | 第61-69页 |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61-62页 |
·不同碳、氮源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62-64页 |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62-63页 |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63-64页 |
·温度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64-65页 |
·pH值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65页 |
·光照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65-66页 |
·温度、湿度、pH值、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66-68页 |
·温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66-67页 |
·湿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67页 |
·pH值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67页 |
·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67-68页 |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测定 | 第68-69页 |
·梨锈生座孢T.pyrus的大量产孢培养 | 第69-71页 |
·梨锈生座孢在不同培养基的载体纸上的菌丝生长 | 第69-70页 |
·梨锈生座孢在不同培养基的载体纸上的产孢量与产孢日的关系 | 第70页 |
·梨锈生座孢在不同培养基的载体纸上的产孢量 | 第70-7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71-73页 |
·白蜡树锈生座孢(T.fraxinis)的生物学特性 | 第71-72页 |
·梨锈生座孢(T.pyrus)的大量产孢培养 | 第72-73页 |
第五部分 白蜡树锈生座孢T.fraxinis的生活史、锈生座孢的控病作用、效果及机制 | 第73-8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3-75页 |
·白蜡树锈生座孢的生活史 | 第74-75页 |
·白蜡树锈生座孢的越冬 | 第74页 |
·白蜡树锈生座孢的侵入 | 第74页 |
·侵入部位 | 第74页 |
·侵入途径 | 第74页 |
·侵入所需时间 | 第74页 |
·白蜡树锈生座孢的潜育期 | 第74-75页 |
·重寄生菌的控病作用、效果及机制 | 第75页 |
·重寄生菌的控病作用和效果 | 第75页 |
·重寄生菌的控病机制 | 第7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5-79页 |
·白蜡树锈生座孢重寄生菌的生活史 | 第75-77页 |
·白蜡树锈生座孢的越冬 | 第75-76页 |
·白蜡树锈生座孢的侵入 | 第76-77页 |
·侵入部位 | 第76页 |
·侵入途径 | 第76-77页 |
·侵入所需时间 | 第77页 |
·白蜡树锈生座孢的潜育期 | 第77页 |
·重寄生菌的控病作用、效果及机制 | 第77-79页 |
·重寄生菌的控病作用、效果 | 第77-78页 |
·重寄生菌的控病机制 | 第78-7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79-82页 |
·白蜡树锈生座孢重寄生菌的生活史 | 第79页 |
·重寄生菌的控病作用、效果及机制 | 第79-82页 |
·锈生座孢属的控病作用 | 第80页 |
·锈生座孢属的控病效果 | 第80页 |
·锈生座孢属的控病机制 | 第80-82页 |
第六部分 重寄生菌锈生座孢属(Tuberculina)的寄生性分化 | 第82-8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3-84页 |
·材料 | 第83页 |
·供试重寄生菌的来源 | 第83页 |
·锈菌寄主 | 第83页 |
·方法 | 第83-84页 |
·梨锈生座孢T.pyrus的寄生性分化 | 第83页 |
·重寄生菌锈生座孢属Tuberculina spp.的寄生性分化 | 第83-8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4-86页 |
·梨锈生座孢T.pyrus在胶锈属两个种间的寄生性分化 | 第84-85页 |
·锈生座孢属(Tuberculina spp.)在锈菌属、种间的寄生性分化 | 第85-86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86-89页 |
·重寄生菌的寄生性 | 第86-87页 |
·重寄生菌的寄生性分化与分类 | 第87页 |
·梨锈生座孢的寄生性分化与分类 | 第87页 |
·不同种重寄生菌对不同属锈菌的寄生性分化与分类 | 第87页 |
·重寄生菌与寄主的相互作用 | 第87-88页 |
·梨锈生座孢与梨胶锈菌的寄生关系 | 第88-89页 |
第七部分 重寄生菌锈生座孢属(Tuberculina)的遗传多样性 | 第89-10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0-93页 |
·供试重寄生菌锈生座孢属的来源 | 第90-91页 |
·供试锈生座孢属的菌种培养 | 第91页 |
·锈生座孢属的种间及种内酯酶同工酶分析 | 第91-92页 |
·样品制备 | 第91页 |
·电泳 | 第91-92页 |
·染色 | 第92页 |
·锈生座孢属种间及种内的RAPD分析 | 第92-93页 |
·DNA提取 | 第92页 |
·DNA的核酸蛋白仪测定 | 第92页 |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92-93页 |
·PCR扩增 | 第93页 |
·PCR反应体系 | 第93页 |
·PCR扩增反应程序 | 第93页 |
·电泳检测 | 第93页 |
·数据分析 | 第93页 |
2. 结果与分折 | 第93-99页 |
·重寄生菌锈生座孢属的种间及种内同工酶分析 | 第93-95页 |
·电泳酶谱检出结果 | 第93-94页 |
·种间的同工酶变异 | 第94页 |
·种内的同工酶变异 | 第94-95页 |
·锈生座孢属种间及种内的RAPD分析 | 第95-99页 |
·RAPD扩增图谱分析 | 第95-96页 |
·聚类分析 | 第96-9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99-101页 |
·锈生座孢属的种间及种内酯酶同工酶变异 | 第99页 |
·锈生座孢属种间及种内的RAPD分析 | 第99-101页 |
第八部分 重寄生菌锈生座孢属Tuberculina的分类 | 第101-12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6页 |
·植物种类及其锈菌种类鉴定 | 第106页 |
·植物种类鉴定 | 第106页 |
·锈菌种类鉴定 | 第106页 |
·重寄生菌现象观察 | 第106页 |
·重寄生菌种名鉴定 | 第10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8页 |
·锈菌所寄生的植物种鉴定 | 第106页 |
·锈生座孢属(Tuberculina spp.)寄生的锈菌种鉴定 | 第106页 |
·锈生座孢属重寄生现象及新种形态描述 | 第106-118页 |
·梨锈生座孢(T.pyrus)(新种) | 第107-109页 |
·白蜡树锈生座孢(T.fraxinis)(新种) | 第109-111页 |
·五味子锈生座孢(T.schisandrae)(新种) | 第111-112页 |
·胡颓子锈生座孢(T.elaeagni)(新种) | 第112-114页 |
·接骨木锈生座孢(T.sambuci)(新种) | 第114-115页 |
·梨锈生座孢(T.pyrus)已知种,国内新寄主植物、新分布 | 第115-116页 |
·桃色锈生座孢(T.persicina)寄生小舌紫菀国内新记录种 | 第116-117页 |
·胡颓子锈生座孢(T.elaeagni)已知种,国内新寄主植物、新分布 | 第117-11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18-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3页 |
附录相关论文、成果及论文获奖 | 第133-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