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前言 | 第7-14页 |
一 选题之缘由 | 第7-9页 |
二 研究的资料 | 第9-11页 |
三 方法与结构 | 第11-14页 |
第一章 分类及特点 | 第14-28页 |
第一节 既往分类 | 第14-16页 |
第二节 简述分类 | 第16-19页 |
第三节 初述分类 | 第19-21页 |
第四节 种类特点 | 第21-28页 |
第二章 自娱舞蹈 | 第28-40页 |
第一节 踏歌之源 | 第28-33页 |
第二节 踏歌古态 | 第33-35页 |
第三节 踏歌现态 | 第35-40页 |
第三章 游戏舞蹈 | 第40-50页 |
第一节 模拟性舞蹈 | 第40-43页 |
第二节 游艺性舞蹈 | 第43-50页 |
第四章 节日舞蹈 | 第50-62页 |
第一节 庆贺歌舞 | 第50-55页 |
第二节 “都火”歌舞 | 第55-62页 |
第五章 婚事舞蹈 | 第62-71页 |
第一节 歌舞择偶 | 第62-66页 |
第二节 婚礼歌舞 | 第66-71页 |
第六章 丧事舞蹈 | 第71-81页 |
第一节 丧舞源流 | 第71-74页 |
第二节 丧仪歌舞 | 第74-81页 |
第七章 祭祀舞蹈 | 第81-91页 |
第一节 巫舞源流 | 第81-84页 |
第二节 巫舞形态 | 第84-88页 |
第三节 男女巫师 | 第88-91页 |
第八章 形式要素 | 第91-108页 |
第一节 动作 | 第91-95页 |
第二节 队形 | 第95-100页 |
第三节 服饰 | 第100-102页 |
第四节 舞具 | 第102-106页 |
第五节 音乐 | 第106-108页 |
第九章 底蕴和功能 | 第108-122页 |
第一节 底蕴 | 第108-116页 |
第二节 功能 | 第116-122页 |
第十章 比较研究 | 第122-131页 |
第一节 三个方言区间比较 | 第122-124页 |
第二节 腹地与边地间比较 | 第124-127页 |
第三节 与其他彝区间比较 | 第127-131页 |
结语: | 第131-142页 |
第一节 文化属性 | 第131-136页 |
一 古羌历史文化 | 第131-133页 |
二 奴隶社会文化 | 第133页 |
三 山区农牧文化 | 第133-134页 |
四 古朴艺术文化 | 第134-135页 |
五 单一传统文化 | 第135-136页 |
第二节 流传与变异 | 第136-138页 |
一 流传 | 第136-137页 |
二 变异 | 第137-138页 |
第三节 有关保存的思考 | 第138-142页 |
一 失传的可能 | 第138-139页 |
二 保存的意义 | 第139-140页 |
三 保存之建议 | 第140-142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142-146页 |
论文目录 | 第146-147页 |
后记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