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鲁棒控制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 第10-12页 |
·带钢冷连轧机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 | 第12-15页 |
·带钢冷连轧机张力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2030冷连轧机张力及速度控制系统简介 | 第19-32页 |
·2030冷连轧机概况 | 第19-20页 |
·2030冷连轧机系统简介 | 第20-21页 |
·张力控制系统概述 | 第21-24页 |
·速度系统概述 | 第24-26页 |
·速度控制系统模型总体结构和参数计算 | 第26-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2030冷连轧机直接张力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 第32-46页 |
·引言 | 第32页 |
·张力控制系统的模型结构 | 第32-33页 |
·2030五机架冷连轧机直接张力控制系统模型建立 | 第33-43页 |
·前滑模型 | 第33-39页 |
·实际张力产生模型 | 第39-41页 |
·张力计模型 | 第41页 |
·静张力调节器模块 | 第41-42页 |
·动张力调节器模块 | 第42页 |
·张力限幅环节 | 第42-43页 |
·四五机架间张力控制系统PI控制器模型及参数 | 第43-44页 |
·2030冷连轧机四五机架间张力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基于混合灵敏度控制的张力鲁棒控制器设计 | 第46-60页 |
·鲁棒控制理论基础 | 第46-54页 |
·数学模型基本表示方法 | 第46-47页 |
·系统的范数 | 第47-48页 |
·控制系统的内部稳定性和外部稳定性 | 第48-49页 |
·标准 控制问题 | 第49-50页 |
·小增益定理 | 第50-51页 |
·混合灵敏度控制问题 | 第51-53页 |
·混合灵敏度控制问题中的加权函数选取 | 第53-54页 |
·2030冷连轧机四五机架间张力系统鲁棒控制器的设计 | 第54-56页 |
·仿真研究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基于状态反馈的张力鲁棒控制器设计 | 第60-70页 |
·状态反馈鲁棒控制理论 | 第60-66页 |
·干扰抑制问题 | 第60-65页 |
·二自由控制系统 | 第65-66页 |
·张力系统状态反馈鲁棒控制器的设计 | 第66-67页 |
·仿真研究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6章 张力控制系统速度内环的一种新的非线性控制方案 | 第70-90页 |
·非线性系统的微分几何方法 | 第70-77页 |
·向量场、李括号、李导数、微分同胚 | 第70-72页 |
·非线性系统精确线性化 | 第72-74页 |
·SISO非线性系统标准形 | 第74-77页 |
·他励直流电机调速系统及控制方案概述 | 第77-78页 |
·他励直流电机的非线性动态模型 | 第78-79页 |
·传统的带弱磁调速的PID控制方案 | 第79-80页 |
·非线性MIMO励磁及速度控制器的反馈线性化和极点配置设计 | 第80-87页 |
·负载转矩为标称值时的控制器设计 | 第81-83页 |
·负载转矩有恒值摄动或慢时变摄动时的控制器设计 | 第83-87页 |
·计算机仿真研究结果 | 第87-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作者简介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