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轨道设计与分析仿真系统的设计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高技术战争与空间攻防对抗 | 第8页 |
·计算机仿真 | 第8-9页 |
·高层体系结构(HLA) | 第9-10页 |
·UML | 第10-11页 |
·COM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课题背景与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航天器轨道理论基础 | 第17-37页 |
·常用坐标系 | 第17-22页 |
·地心坐标系 | 第17-20页 |
·地面坐标系 | 第20-22页 |
·时间系统 | 第22-24页 |
·恒星时 | 第22-23页 |
·世界时 | 第23页 |
·儒略日JD和约化儒略日MJD | 第23页 |
·原子时AT和世界协调时UTC | 第23-24页 |
·二体轨道特性 | 第24-33页 |
·二体问题的解析解 | 第24-26页 |
·卫星轨道根数 | 第26-33页 |
·发射窗口 | 第33-37页 |
·发射三要素 | 第34-35页 |
·阳光窗口 | 第35-36页 |
·平面窗口 | 第36-37页 |
第三章 航天器轨道设计原理 | 第37-49页 |
·概述 | 第37-42页 |
·近地轨道特点 | 第37-38页 |
·近地轨道选择 | 第38-41页 |
·航天器星下点及轨道覆盖 | 第41-42页 |
·太阳同步轨道 | 第42-44页 |
·基本原理 | 第42-43页 |
·太阳同步轨道选择 | 第43-44页 |
·回归轨道 | 第44-45页 |
·静止轨道 | 第45-47页 |
·静止条件 | 第45-46页 |
·轨道误差引起的位置漂移 | 第46-47页 |
·临界和冻结轨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航天器轨道应用分析 | 第49-59页 |
·星下点轨迹 | 第49-51页 |
·不考虑地球自转和摄动影响的星下点轨迹 | 第50页 |
·考虑地球自转和摄动影响的星下点轨迹 | 第50-51页 |
·星下点轨迹的计算过程 | 第51页 |
·可见性分析 | 第51-53页 |
·卫星覆盖评估 | 第53-55页 |
·轨道寿命估算 | 第55-59页 |
第五章 系统总体设计 | 第59-93页 |
·一般原则和方法 | 第59-61页 |
·设计原则 | 第59-60页 |
·COM技术 | 第60-61页 |
·面向对象的建模 | 第61-64页 |
·分析方法 | 第62页 |
·对象间的关系 | 第62-64页 |
·系统接口设计 | 第64-77页 |
·轨道生成计算组件(SpOD) | 第64-68页 |
·轨道生成界面组件(SpOW) | 第68-69页 |
·轨道求解器组件(SpOS) | 第69-73页 |
·轨道动力学辅助组件(SpOTr) | 第73-77页 |
·二维显示控件的设计 | 第77-81页 |
·绘图相关函数 | 第77-79页 |
·数据相关函数 | 第79-81页 |
·全局控制函数 | 第81页 |
·轨道设计中类的设计 | 第81-93页 |
·基本数据类 | 第81-82页 |
·轨道动力学通用类 | 第82-85页 |
·空间目标类 | 第85-88页 |
·有效载荷(传感器)类 | 第88-90页 |
·地面目标类 | 第90-93页 |
第六章 原型系统与实验结果 | 第93-101页 |
·软硬件平台 | 第93页 |
·系统内外部关系 | 第93-95页 |
·功能描述 | 第95-96页 |
·轨道设计实验 | 第96-101页 |
·轨道约束条件 | 第96-97页 |
·轨道生成 | 第97-10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科研学术情况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