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34页 |
·作物杂种优势及其产生的原因 | 第14-17页 |
·杂种优势的分类 | 第14页 |
·杂种优势的表现 | 第14-15页 |
·作物杂种优势产生原因分析 | 第15-17页 |
·早期的杂种优势假说 | 第15-16页 |
·杂种优势的其它理论 | 第16页 |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杂种优势的解释 | 第16-17页 |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及其进展 | 第17-23页 |
·QTL定位方法的发展 | 第18-20页 |
·作物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QTL精细定位、克隆及利用 | 第22-23页 |
·杂种优势预测 | 第23-26页 |
·配合力法 | 第24页 |
·生理生化方法 | 第24-25页 |
·遗传差异法 | 第25-26页 |
·油菜遗传研究的现状 | 第26-32页 |
·油菜的自交不亲和性 | 第26-27页 |
·遗传多样性 | 第27-28页 |
·油菜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8-29页 |
·油菜重要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29-32页 |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 | 第32-33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设计思路、内容 | 第33-34页 |
2 双低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的杂种优势 | 第34-50页 |
·前言 | 第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亲本材料 | 第34页 |
·试验设计及性状考察 | 第34-35页 |
·品质性状测定 | 第35页 |
·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6页 |
·品种(组合)产量性状稳定性分析 | 第36页 |
·F_1单株产量表现 | 第36-38页 |
·F_1种子含油量表现 | 第38-40页 |
·不同来源亲本间杂种优势分析 | 第40页 |
·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种子含油量的配合力分析 | 第40-44页 |
·相关分析 | 第44-46页 |
·讨论 | 第46-50页 |
·杂种优势及其限制因子 | 第46-47页 |
·单株产量因子剖析 | 第47页 |
·配合力分析 | 第47-48页 |
·杂交亲本的选配 | 第48-50页 |
3 甘蓝型油菜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及杂种优势的机理 | 第50-81页 |
·前言 | 第50-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5页 |
·亲本材料 | 第51页 |
·田间试验及性状考察 | 第51-52页 |
·DNA提取及纯化 | 第52页 |
·SSR分析 | 第52页 |
·AFLP分析 | 第52-54页 |
·PAGE电泳及染色 | 第54页 |
·基因型记载 | 第54页 |
·数据分析 | 第54-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76页 |
·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 | 第55-57页 |
·F_2群体农艺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分析 | 第57-61页 |
·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 第61-72页 |
·单因子方差分析法 | 第61-67页 |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67-72页 |
·上位性检测 | 第72-76页 |
·讨论 | 第76-81页 |
·油菜产量性状基因定位 | 第76-77页 |
·QTL定位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77-79页 |
·QTL遗传效应 | 第79页 |
·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 | 第79-81页 |
4 甘蓝型油菜遗传多样性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及杂种优势预测 | 第81-94页 |
·前言 | 第8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1-83页 |
·亲本材料 | 第81页 |
·田间试验及性状考察 | 第81-82页 |
·DNA提出及纯化 | 第82页 |
·RAPD分析 | 第82页 |
·ISSR分析 | 第82页 |
·AFLP及SSR分析 | 第82页 |
·数据分析 | 第82-8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3-92页 |
·分子标记的多态性 | 第83-84页 |
·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与分组 | 第84-87页 |
·依亲本分组的杂种农艺性状及种子含油量表现和杂种优势 | 第87-88页 |
·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88-89页 |
·基于表型性状与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的比较 | 第89页 |
·两类不同标记揭示的亲本材料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89-91页 |
·杂种优势预测 | 第91-92页 |
·讨论 | 第92-94页 |
·遗传多样性 | 第92-93页 |
·杂种优势预测 | 第93-94页 |
5 小结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0页 |
个人简历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