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 第1-15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一、 耕地质量的量化 | 第9-11页 |
二、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研究 | 第11-13页 |
三、 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概述 | 第15-25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5-20页 |
一、 耕地的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二、 耕地质量的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第二节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规律存在的依据 | 第20-22页 |
一、 从生态学一般规律的角度看 | 第20页 |
二、 从系统论基本原理的观点看 | 第20-21页 |
三、 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看 | 第21-22页 |
第三节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的表现 | 第22-25页 |
一、 耕地质量退化趋势 | 第22-23页 |
二、 耕地质量进化趋势 | 第23-25页 |
第三章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研究的原则和途径 | 第25-28页 |
第一节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研究的原则 | 第25-26页 |
第二节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研究的途径 | 第26-28页 |
一、 社会统计学方法 | 第26页 |
二、 经济学方法 | 第26-27页 |
三、 系统论方法 | 第27-28页 |
第四章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8-41页 |
第一节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指标体系几种构建方法的比较 | 第28-32页 |
一、 单纯从土壤属性角度的动态变化指标体系 | 第28页 |
二、 FAO的《FESLM》评价指标体系 | 第28-30页 |
三、 WB的土地质量指标计划(LQI)中的指标体系 | 第30-31页 |
四、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 第31-32页 |
第二节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37页 |
一、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2-33页 |
二、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指标的选取 | 第33-37页 |
第三节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指标体系 | 第37-41页 |
一、 指标类型 | 第37-39页 |
二、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指标体系 | 第39-41页 |
第五章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的研究方法 | 第41-49页 |
第一节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41-42页 |
一、 准备工作 | 第41页 |
二、 耕地质量量化 | 第41页 |
三、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研究 | 第41-42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42-49页 |
一、 指标无量纲化模型 | 第42-43页 |
二、 确定诊断因子权重的方法 | 第43-47页 |
三、 耕地质量指标值测算模型 | 第47-48页 |
四、 区域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研究模型 | 第48-49页 |
第六章 金坛市耕地质量动态变化实证研究 | 第49-65页 |
第一节 金坛市概况 | 第49-50页 |
第二节 金坛市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研究 | 第50-65页 |
一、 准备工作 | 第50-51页 |
二、 因素筛选及权重确定 | 第51-57页 |
三、 耕地质量综合指标测算 | 第57-60页 |
四、 金坛市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研究 | 第60-65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