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7-8页 |
1-2 国内外运载火箭动态和发展趋势 | 第8-11页 |
1-2-1 国外运载火箭的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内运载火箭及发动机研究和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设想 | 第9-11页 |
1-3 国内外预冷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现有预冷方式比较 | 第12-13页 |
1-5 预冷过程的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1-6 本文工作简介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循环预冷的理论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15-28页 |
2-1 低温系统预冷过程的传热学计算 | 第15-19页 |
2-1-1 预冷过程分析 | 第15-17页 |
2-1-2 预冷耗液量计算 | 第17-19页 |
2-2 基于气液两相流的流动和传热 | 第19-24页 |
2-2-1 流体力学基础理论 | 第19-20页 |
2-2-2 低温推进剂火箭发动机供应系统瞬态特性计算 | 第20-22页 |
2-2-3 低温推进剂循环预冷的计算模型 | 第22-24页 |
2-3 发动机预冷流量和预冷时间的研究 | 第24页 |
2-4 自然循环预冷与自然循环锅炉水循环的对比分析方法 | 第24-28页 |
2-4-1 自然循环锅炉水循环 | 第24-26页 |
2-4-2 低温工质的自然循环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循环预冷的实验装置 | 第28-35页 |
3-1 液氮贮箱 | 第28-29页 |
3-2 输液泵 | 第29页 |
3-3 管路系统 | 第29-30页 |
3-4 测量与数据采集系统 | 第30-34页 |
3-5 安全装置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循环预冷实验情况 | 第35-47页 |
4-1 循环预冷预试验 | 第35页 |
4-2 正式试验 | 第35-47页 |
4-2-1 第一次实验 | 第36-38页 |
4-2-2 第二次实验 | 第38-39页 |
4-2-3 第三次实验 | 第39-41页 |
4-2-4 第四次实验 | 第41-43页 |
4-2-5 第五次实验 | 第43-45页 |
4-2-6 第六次实验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循环预冷实验分析和小结 | 第47-62页 |
5-1 实验情况汇总和分析 | 第47-60页 |
5-1-1 实验的起始状况 | 第47页 |
5-1-2 泵体的预冷情况 | 第47页 |
5-1-3 泵体的冷却速率比较 | 第47-48页 |
5-1-4 液氮消耗量比较 | 第48-49页 |
5-1-5 自然预冷循环的建立和维持 | 第49-51页 |
5-1-6 增压实验 | 第51-54页 |
5-1-7 引射实验 | 第54-56页 |
5-1-8 回流管绝热情况对循环的影响 | 第56-57页 |
5-1-9 泵体绝热层厚度不同对循环的影响 | 第57页 |
5-1-10 “喷泉”现象分析 | 第57-60页 |
5-2 实验小结 | 第60-61页 |
5-3 进一步实验的建议 | 第61-62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投稿)文章目录 | 第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