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8-20页 |
| 1.1 引言 | 第8页 |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9-19页 |
| 1.3.1 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 1.3.2 水平荷载群桩计算方法 | 第12-19页 |
| 1.4 本文的工作 | 第19-20页 |
| 2 桩与土共同作用分析的耦合数值模型 | 第20-34页 |
| 2.1 引言 | 第20页 |
| 2.2 有限元的基本思路 | 第20-21页 |
| 2.3 空间20节点等参元 | 第21-25页 |
| 2.3.1 坐标变换和位移函数 | 第22页 |
| 2.3.2 应变和应力计算 | 第22-24页 |
| 2.3.3 单元刚度矩阵 | 第24-25页 |
| 2.4 空间12节点无限元新模型 | 第25-29页 |
| 2.4.1 一维映射无限元 | 第25-26页 |
| 2.4.2 空间12节点无限元的坐标映射函数 | 第26-27页 |
| 2.4.3 空间12节点无限元坐标变换与位移函数 | 第27-28页 |
| 2.4.4 无限元的应变矩阵 | 第28-29页 |
| 2.5 空间“节点等参界面单 | 第29-32页 |
| 2.5.1 几何变换和位移模式 | 第29-30页 |
| 2.5.2 应力模式和刚度矩阵 | 第30-31页 |
| 2.5.3 接触面单元应力-位移关系及其参数 | 第31-32页 |
| 2.6 桩土体系耦合计算方法 | 第32-34页 |
| 3 本构模型 | 第34-48页 |
| 3.1 线性弹性模型 | 第34-35页 |
| 3.2 邓肯-张模型 | 第35-39页 |
| 3.3 K-G模型 | 第39-40页 |
| 3.4 土的弹塑性计算模型 | 第40-48页 |
| 3.4.1 弹塑性本构关系的一般表达式 | 第40-42页 |
| 3.4.2 修正剑桥模型 | 第42-48页 |
| 4 水平力作用下群桩基础的数值分析程 | 第48-54页 |
| 4.1 程序的简要说明 | 第48页 |
| 4.2 程序编制及其功能 | 第48页 |
| 4.3 中点刚度增量法 | 第48-50页 |
| 4.4 程序主框图 | 第50页 |
| 4.5 主要子程序简介 | 第50-54页 |
| 5 水平荷载群桩数值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54-72页 |
| 5.1 算例的选取 | 第54页 |
| 5.1.1 算例说明 | 第54页 |
| 5.1.2 算例的选取及网格划分 | 第54页 |
| 5.2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54-56页 |
| 5.3 水平荷载群桩计算结果分析 | 第56-72页 |
| 5.3.1 桩体位移分析 | 第56-61页 |
| 5.3.2 桩前土抗力特性 | 第61-63页 |
| 5.3.3 桩后土抗力特性 | 第63-65页 |
| 5.3.4 桩前地面水平位移特性及桩间、承台外土竖向下水平位移衰减 | 第65-68页 |
| 5.3.5 桩前地面竖向位移特性及桩间、承台外土竖向下竖向位移衰减 | 第68-70页 |
| 5.3.6 竖直荷载对群桩水平承载力的影响 | 第70-72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72-74页 |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 6.2 建议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