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0页 |
英文摘要 | 第20-34页 |
前言 | 第34-51页 |
1 反复自然性流产概述 | 第34-36页 |
2 以小鼠CBA/J×DBA/2模型为基础的妊娠耐受机理研究 | 第36-47页 |
2.1 CBA/J×DBA/2小鼠模型的优点 | 第36-38页 |
2.2 CBA/J×DBA/2小鼠蜕膜中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 | 第38-39页 |
2.3 CBA/J×DBA/2小鼠胎盘TNF—α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变化 | 第39-40页 |
2.4 干扰素反应因子—1基因敲除与NK细胞、巨噬细胞特异性阻断 | 第40-42页 |
2.5 凝血酶原酶f812与CBA/J×DBA/2小鼠自发流产的关系 | 第42-43页 |
2.6 Vγ1+细胞亚群对CBA/J×DBA/2小鼠蜕膜的浸润 | 第43-44页 |
2.7 CBA/J×DBA/2小鼠蜕膜CSF—1及其受体与妊娠的关系 | 第44-45页 |
2.8 T细胞活化与CBA/J×DBA/2小鼠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 | 第45-47页 |
3 本课题的科研假说及验证这一假说的技术路线 | 第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第一部分 免疫治疗对NK细胞表面CD69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 第51-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6页 |
1.1 主要试剂 | 第52-54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54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54-55页 |
1.4 免疫治疗 | 第55页 |
1.5 细胞分离和流式细胞术 | 第55-56页 |
1.6 统计学分析 | 第56页 |
2 结果 | 第56-60页 |
2.1 CBA/J×DBA/2小鼠生殖力状况及鼠胚和鼠仔预后 | 第56-59页 |
2.2 NK细胞表面CD69的表达 | 第59页 |
2.3 免疫治疗对CD69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59页 |
2.4 NK细胞表面CD16/CD32的表达 | 第59-60页 |
3 讨论 | 第60-68页 |
3.1 CBA/J×DBA/2小鼠生殖力特点及鼠胚和鼠仔预后 | 第60-61页 |
3.2 NK细胞表面DX5的表达 | 第61页 |
3.3 NK细胞表面CD69的表达 | 第61页 |
3.4 CD69的结构和功能 | 第61-62页 |
3.5 NK细胞表面CD16/CD32的表达 | 第62-63页 |
3.6 几种免疫治疗方法降低流产率的可能机理 | 第63-64页 |
3.7 NK细胞对靶细胞的识别和杀伤 | 第64-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第二部分 CD80+细胞比率与自发流产小鼠妊娠结局的关系 | 第71-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4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71-72页 |
1.2 交配组合 | 第72页 |
1.3 免疫治疗 | 第72-73页 |
1.4 细胞分离和流式细胞术 | 第73-74页 |
1.5 统计学分析 | 第74页 |
2 结果 | 第74-77页 |
2.1 20天观察期内的妊娠结果 | 第74-76页 |
2.2 孕13.5天的胚胎吸收率 | 第76页 |
2.3 淋巴细胞表面CD80分子的表达 | 第76-77页 |
2.4 免疫治疗对母—胎交界面CD80表达的影响 | 第77页 |
3 讨论 | 第77-84页 |
3.1 CBA/J×DBA/2小鼠的流产特点 | 第77-78页 |
3.2 CD80+细胞的身份 | 第78-79页 |
3.3 CD80+细胞参与流产过程的可能机理 | 第79-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第三部分 巨噬细胞毒素与CBA/J×DBA/2小鼠胚胎吸收的关系 | 第86-9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7-90页 |
1.1 主要试剂 | 第87-88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88页 |
1.3 实验动物和巨噬细胞毒素 | 第88页 |
1.4 注射用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 | 第88-89页 |
1.5 细胞分离和流式细胞术 | 第89-90页 |
1.6 统计学分析 | 第90页 |
2 结果 | 第90-92页 |
2.1 二氧化硅注射区和胚胎残余灶的病理改变 | 第90页 |
2.2 二氧化硅预处理对CBA/J×DBA/2小鼠妊娠结局的影响 | 第90-91页 |
2.3 二氧化硅预处理对母—胎交界面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第91-92页 |
3 讨论 | 第92-96页 |
3.1 CBA/J×DBA/2小鼠的流产特点 | 第92-93页 |
3.2 巨噬细胞毒素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 | 第93页 |
3.3 巨噬细胞毒素对NK细胞亚群的影响 | 第93-94页 |
3.4 巨噬细胞毒素对巨噬细胞亚群的影响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第四部分 血清抗精子抗体与CBA/J×DBA/2小鼠的胚胎吸收 | 第98-10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0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99页 |
1.2 AsAb阳性和阴性血清 | 第99页 |
1.3 浅盘法精子凝集实验和精子细胞毒实验 | 第99-100页 |
1.4 统计学分析 | 第100页 |
2 结果 | 第100-101页 |
2.1 生殖力状况 | 第100-101页 |
2.2 新生鼠仔生长曲线 | 第101页 |
2.3 血清AsAb水平 | 第101页 |
3 讨论 | 第101-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第五部分 与BALB/c雄鼠交配怀孕二次的CBA/J×DBA/2雌鼠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 第106-11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7-109页 |
1.1 小鼠交配组合 | 第107页 |
1.2 处理组与未处理组 | 第107页 |
1.3 淋巴细胞分离 | 第107-108页 |
1.4 主要单克隆抗体 | 第108页 |
1.5 流式细胞术 | 第108-109页 |
1.6 统计学分析 | 第109页 |
2 结果 | 第109-112页 |
2.1 胚胎吸收率 | 第109-110页 |
2.2 CD45+淋巴细胞表面CD86分子的表达 | 第110页 |
2.3 CD45作为小鼠淋巴细胞共同标志 | 第110-111页 |
2.4 小鼠淋巴细胞表面CD3和CD86分子的共同表达 | 第111页 |
2.5 CD71+CD45-CD3-亚群 | 第111-112页 |
3 讨论 | 第112-117页 |
3.1 细胞表面标志物CD45 | 第112页 |
3.2 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 | 第112-114页 |
3.3 细胞表面标志物CD71 | 第114-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19页 |
总结 | 第119-125页 |
中英文对照索引 | 第125-127页 |
本文所涉及的CD分子一览表 | 第127-129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图版部分 | 第132-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