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底水油层开采机理及产能综合研究与应用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英文摘要 | 第3-6页 |
| 1 绪论 | 第6-9页 |
|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6-7页 |
| 1.2 国内外底水油层开发现状 | 第7-9页 |
| 1.3 关键技术与方法 | 第9页 |
| 2 地质模型 | 第9-19页 |
| 2.1 构造、圈闭与断层 | 第9-10页 |
| 2.2 砂层划分与沉积特点 | 第10-11页 |
| 2.3 底水油层地质特征 | 第11-18页 |
| 2.3.1 底水油层的发育与分布 | 第11-16页 |
| 2.3.2 储层特征 | 第16页 |
| 2.3.3 流体特征 | 第16-18页 |
| 2.4 压力与温度系统 | 第18页 |
| 2.5 油藏类型 | 第18-19页 |
| 3 底水油层的开采机理 | 第19-34页 |
| 3.1 底水锥进机理 | 第19-22页 |
| 3.1.1 底水驱动方式 | 第19页 |
| 3.1.2 底水锥进机理 | 第19-22页 |
| 3.2 控制底水锥进的理论与方法 | 第22-30页 |
| 3.2.1 临界产量 | 第23-27页 |
| 3.2.2 生产压差 | 第27-28页 |
| 3.2.3 射孔位置与射开程度 | 第28-30页 |
| 3.3 呼图壁河组底水油层临界产量及特点 | 第30-32页 |
| 3.3.1 临界产量 | 第30页 |
| 3.3.2 特征及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 3.4 呼图壁河组底水油层射开程度 | 第32-34页 |
| 4 底水油层的模拟研究 | 第34-42页 |
| 4.1 模拟研究的意义 | 第34-35页 |
| 4.2 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 4.3 机理模拟分析 | 第36-42页 |
| 4.3.1 油层渗透率分析 | 第37-38页 |
| 4.3.2 油层厚度百分数分析 | 第38-40页 |
| 4.3.3 初产液量分析 | 第40-42页 |
| 5 产能综合研究与配产 | 第42-50页 |
| 5.1 产能评价方法 | 第42-45页 |
| 5.2 底水油层产能方法 | 第45-46页 |
| 5.3 配产方法与结果 | 第46-50页 |
| 6 底水油层的开发界限及组合原则 | 第50-54页 |
| 6.1 开采特征 | 第50-54页 |
| 6.2 开发界限与组合原则 | 第54页 |
| 7 应用概况 | 第54-55页 |
| 8 结论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