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1 水稻群体建成 | 第9-13页 |
1.1 水稻LAI | 第9-10页 |
1.1.1 水稻适宜LAI对群体的意义 | 第9-10页 |
1.1.2 水稻最大最适LAI的确定 | 第10页 |
1.1.3 有效叶面积率和高效叶面积率 | 第10页 |
1.2 群体总颖花量 | 第10-11页 |
1.3 水稻粒叶比 | 第11-12页 |
1.4 水稻茎鞘 | 第12页 |
1.5 水稻颖花根活量和颖花根流量 | 第12-13页 |
1.5.1 水稻根群组成 | 第12页 |
1.5.2 水稻群体颖花根活量 | 第12页 |
1.5.3 群体颖花根流量 | 第12-13页 |
2 水稻群体成穗率 | 第13-15页 |
2.1 成穗率的生物学意义 | 第13页 |
2.2 群体成穗率 | 第13-14页 |
2.2.1 成穗率与LAI | 第13页 |
2.2.2 成穗率与光合性能 | 第13-14页 |
2.2.3 成穗率与抽穗期群体透光特性 | 第14页 |
2.2.4 成穗率与干物质生产 | 第14页 |
2.2.5 成穗率与产量结构 | 第14页 |
2.3 高产群体成穗率指标 | 第14-15页 |
3 水稻源库理论及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4 籽粒充实动态 | 第16页 |
5 水稻群体质量的优化调控技术 | 第16-19页 |
5.1 培育壮秧 | 第16-17页 |
5.2 水稻合理基本苗的确定 | 第17页 |
5.3 合理运筹肥料 | 第17页 |
5.4 稻田水的调控技术 | 第17-19页 |
5.4.1 提早搁田 | 第18页 |
5.4.2 节水灌溉 | 第18-19页 |
二 引言 | 第19-22页 |
1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2 主要试验内容 | 第20页 |
3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三 材料和方法 | 第22-25页 |
1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2 主要试剂及议器设备 | 第22页 |
3 方法 | 第22-24页 |
3.1 材料的种植移栽试验设计 | 第22页 |
3.2 水稻群体各农艺性状考察 | 第22-23页 |
3.2.1 分蘖期叶龄的测定 | 第22-23页 |
3.2.2 群体LAI测定 | 第23页 |
3.2.3 各部干重测定 | 第23页 |
3.2.4 拷种测产 | 第23页 |
3.3 抽穗灌浆期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23-24页 |
3.3.1 根系活力的测定 | 第23页 |
3.3.2 可溶性糖、淀粉的测定 | 第23页 |
3.3.3 ATP测定 | 第23页 |
3.3.4 ADPG焦磷酸化酶的测定 | 第23页 |
3.3.5 MDA含量的测定 | 第23-24页 |
3.3.6 IAA含量测定 | 第24页 |
4 乳熟期生态指标(光照度)的测定 | 第24-25页 |
四 结果分析 | 第25-48页 |
1 高成穗率群体的建成特点 | 第25-35页 |
1.1 不同成穗率群体的塑造 | 第25-26页 |
1.2 水稻的叶龄进程 | 第26-27页 |
1.3 不同成穗率群体LAI发展特点 | 第27-29页 |
1.3.1 不同时期的叶面积指数 | 第27-28页 |
1.3.2 冠层叶片衰老的生理特性 | 第28-29页 |
1.4 不同成穗率群体茎蘖消长动态 | 第29-30页 |
1.5 群体干物质积累特点 | 第30-32页 |
1.5.1 群体干物质生产 | 第30-31页 |
1.5.2 群体干物质运转 | 第31-32页 |
1.5.3 不同成穗率群体的群体生长率 | 第32页 |
1.6 群体粒重形成特性 | 第32-34页 |
1.7 乳熟期群体的光照度 | 第34-35页 |
1.8 不同成穗率群体抽穗期根系活力 | 第35页 |
2 高成穗率群体抽穗期源质量及其动态变化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 第35-39页 |
2.1 抽穗期不同成穗群体叶面积组成与总颖花量的关系 | 第35-36页 |
2.1.1 叶面积指数与总颖花量和产量的关系 | 第35-36页 |
2.1.2 高效LAI和高效叶面积率与总颖花量的关系 | 第36页 |
2.2 抽穗期群体剖层叶面积比例和光强分布 | 第36-38页 |
2.3 灌浆期群体光合源、库特点 | 第38-39页 |
2.3.1 叶面积衰减率与光合势和净同化率的关系 | 第38页 |
2.3.2 势粒比与籽粒产量的关系 | 第38-39页 |
3 灌浆期籽粒库生理活性特点 | 第39-48页 |
3.1 谷粒充实率与结实率 | 第39-40页 |
3.2 灌浆期籽粒中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0-41页 |
3.3 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1-42页 |
3.4 籽粒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 | 第42-43页 |
3.5 籽粒ATP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3-44页 |
3.6 籽粒中IAA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4-45页 |
3.7 抽穗期茎鞘可用性糖含量与灌浆期籽粒库活性的关系 | 第45-48页 |
3.7.1 抽穗期可用性糖含量与籽粒充实的关系 | 第45-46页 |
3.7.2 抽穗期可用性糖累积与灌浆期籽粒库活性的关系 | 第46-48页 |
五 讨论 | 第48-50页 |
1 稻群体成穗率与群体总颖量和产量的关系 | 第48页 |
2 群体高效叶面积率与总颖花量的关系 | 第48页 |
3 关于势粒比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48-49页 |
4 抽穗期糖花比与籽粒库生理活性的关系 | 第49页 |
5 高成穗率群体的调控技术 | 第49-50页 |
六 结论 | 第50-52页 |
1 高成穗率群体建成特点 | 第50页 |
2 高成穗率群体抽穗期源质量对籽粒产量的关系 | 第50-51页 |
3 灌浆初期籽粒库生理活性与强、弱势粒灌浆特征的差异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缩略词表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