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7页 |
引言 | 第7-26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7-12页 |
第二节 学术回顾 | 第12-22页 |
第三节 本文思路与框架 | 第22-26页 |
第一章 上海开埠前在出版史坐标系中的位置 | 第26-37页 |
第一节 政治中心的变迁及发达的周边出版业 | 第26-31页 |
一、 政治中心的变化与出版中心的转移 | 第27-29页 |
二、 发达的周边出版业 | 第29-31页 |
第二节 开埠前上海的出版资源与传统出版中心的差异分析 | 第31-37页 |
一、 刻书中心与聚书中心的重合与分离 | 第32-34页 |
二、 上海与前出版中心的资源差异分析 | 第34-37页 |
第二章 都市的集聚效应与三大出版系统的形成 | 第37-72页 |
第一节 随炮舰而来的西人在沪出版业 | 第38-53页 |
一、 传统出版业与近代出版业的分野 | 第38-44页 |
二、 西人在沪出版机构及其出书取向分析 | 第44-49页 |
三、 经营方式与经营效果 | 第49-53页 |
第二节 无奈的回应——官方出版机构在都市的建立 | 第53-59页 |
一、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在上海设立的原因透析 | 第53-55页 |
二、 翻译馆设置情况及出书取向分析 | 第55-57页 |
三、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影响 | 第57-59页 |
第三节 都市的集聚效应与民族出版业对西方文明的文化采借 | 第59-72页 |
一、 太平天国与上海出版业 | 第59-64页 |
二、 都市的器物文明与华人民办出版业的文化采借 | 第64-70页 |
三、 早期华人民办出版机构的规模及其意义 | 第70-72页 |
第三章 出版现代性的增强与民族出版业的崛起 | 第72-108页 |
第一节 坚石的叩开与民族出版业的勃兴 | 第72-87页 |
一、 新型出版机构和出版物的竞相迭出 | 第73-77页 |
二、 社会的变迁与出书取向的变化 | 第77-87页 |
第二节 稿费制度与版权意识 | 第87-99页 |
一、 稿费制度的产生 | 第87-90页 |
二、 法制观念的增强与出版法规的制定 | 第90-95页 |
三、 书业同业组织对出版权益的保护作用 | 第95-99页 |
第三节 出版企业形式的发展和经营理念的变化 | 第99-108页 |
一、 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第99-104页 |
二、 出版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新变化 | 第104-108页 |
第四章 出版业与都市社会 | 第108-141页 |
第一节 出版业对都市人口的吸纳与整合 | 第108-119页 |
一、 出版业吸纳都市人口数量的估计 | 第108-113页 |
二、 出版业从业人员结构状况分析 | 第113-117页 |
三、 出版业对都市人口结构的改变 | 第117-119页 |
第二节 出版业对都市的地域整合 | 第119-129页 |
一、 都市的发展与出版业经营地域的位移 | 第120-123页 |
二、 出版地域的集中及其规模效应 | 第123-129页 |
第三节 出版业对社团组织的整合 | 第129-135页 |
一、 出版业与社团的形成和发展 | 第129-132页 |
二、 文学出版物的集中及其整合机制 | 第132-135页 |
第四节 出版行业组织的整合作用 | 第135-141页 |
一、 协调业内纠纷,维护同业利益 | 第135-136页 |
二、 反对控制,呼号出版自由 | 第136-139页 |
三、 抵货、御悔,激发爱国热情 | 第139-141页 |
第五章 出版业与都市文化 | 第141-159页 |
第一节 出版业与都市浓厚的商业性文化 | 第141-148页 |
一、 商业发展的需要呼唤出版业 | 第141-143页 |
二、 具有普遍性的商业化市场运作方式 | 第143-146页 |
三、 商业化的出版物竞相迭出 | 第146-148页 |
第二节 从出版业看都市文化的多元性 | 第148-153页 |
一、 出版机构的多元性 | 第148-150页 |
二、 出版物语言的多元性 | 第150-153页 |
第三节 上海出版业与都市文化的扩散效应 | 第153-159页 |
一、 众多书业分支机构在外埠的设立 | 第154-157页 |
二、 都市文明的对外传播 | 第157-159页 |
结语 | 第159-16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1-171页 |
附录 上海近代出版机构一览表 | 第171-215页 |
后记 | 第215-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