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杀虫晶体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超量表达及其活性 | 第7-34页 |
1.1 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晶体蛋白的分类 | 第7-9页 |
1.2 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晶体蛋白的三维结构 | 第9-13页 |
1.2.1 保守区与结构域 | 第9页 |
1.2.2 三维结构 | 第9-13页 |
1.3 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晶体蛋白结构域的功能 | 第13-18页 |
1.3.1 研究方法概述 | 第13页 |
1.3.2 结构域Ⅰ的功能 | 第13-15页 |
1.3.3 结构域Ⅱ的功能 | 第15-17页 |
1.3.4 结构域Ⅲ的功能 | 第17-18页 |
1.4 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晶体蛋白的超量表达与伴胞晶体的形成 | 第18-23页 |
1.4.1 启动子的类型 | 第18-20页 |
1.4.2 cry基因的协同表达和拷贝数 | 第20-21页 |
1.4.3 mRNA的稳定性 | 第21页 |
1.4.4 伴胞晶体的形成 | 第21-23页 |
1.5 辅助蛋白对杀虫晶体蛋白基因表达和伴胞晶体形成的影响 | 第23-27页 |
1.5.1 20kDa帮助蛋白及其功能 | 第23-24页 |
1.5.2 20kDa帮助蛋白对以色列亚种不同杀虫晶体蛋白表达及伴胞晶体形成的影响 | 第24-25页 |
1.5.3 20kDa帮助蛋白对其它杀虫晶体蛋白生物合成及伴胞晶体形成的影响 | 第25-26页 |
1.5.4 其它辅助蛋白对杀虫晶体蛋白表达及伴胞晶体形成的影响 | 第26-27页 |
1.6 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晶体蛋白的生化特性和杀虫专一性 | 第27-34页 |
1.6.1 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晶体蛋白的生化特性和杀虫专一性 | 第27-31页 |
1.6.2 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在昆虫中肠液中的活化 | 第31-34页 |
2. 研究目的 | 第34-35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35-40页 |
3.1 材料 | 第35-38页 |
3.1.1 菌株和质粒 | 第35-36页 |
3.1.2 试剂和溶液 | 第36-37页 |
3.1.3 培养基 | 第37页 |
3.1.4 供试昆虫和饲料 | 第37-38页 |
3.2 方法 | 第38-40页 |
3.2.1 质粒DNA的抽提和纯化 | 第38页 |
3.2.2 从琼脂糖中回收DNA片段 | 第38页 |
3.2.3 DNA片段的体外重组,限切—连接 | 第38页 |
3.2.4 重组DNA的转化 | 第38-39页 |
3.2.5 SDS-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 | 第39页 |
3.2.6 杀虫晶体蛋白的定量测定 | 第39页 |
3.2.7 昆虫中肠液制备及杀虫晶体蛋白的体外活化 | 第39页 |
3.2.8 伴胞晶体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39页 |
3.2.9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39页 |
3.2.10 生物测定 | 第39-4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0-68页 |
4.1 苏云金芽胞杆菌20kDa帮助蛋白对cry1Ac1O基因表达及伴胞晶体形成的影响 | 第40-48页 |
4.1.1 20kDa帮助蛋白基因与cry1Ac1O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0-41页 |
4.1.2 20kDa帮助蛋白对cry1Ac1O在无晶体突变株BMB171中表达的影响 | 第41-43页 |
4.1.3 20kDa帮助蛋白对Cry1Ac10伴胞晶体形成的影响 | 第43-46页 |
4.1.4 20kDa帮助蛋白对菌体生长及cry1Ac1O在BMB171中表达时间的影响 | 第46-47页 |
4.1.5 生物测定结果 | 第47-48页 |
4.2 携带苏云金芽胞杆菌cry1Ac10和20kDa帮助蛋白基因位点专一性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8-55页 |
4.2.1 携带有cry1Ac1O和20kDa帮助蛋白基因的位点专一性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8-52页 |
4.2.2 携带20kDa帮助蛋白基因的位点专一性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52-55页 |
4.3 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晶体蛋白高效表达工程菌的构建 | 第55-68页 |
4.3.1 苏云金芽胞杆菌天然菌株转化子pBMB1808的获得 | 第55页 |
4.3.2 杀虫晶体蛋白在pBMB1808/天然菌株转化子中的表达量 | 第55-57页 |
4.3.3 pBMB1808/天然菌株转化子中伴胞晶体的形态观察 | 第57-61页 |
4.3.4 pBMB1808/天然菌株转化子的生长特性及杀虫晶体蛋白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 | 第61-63页 |
4.3.5 pBMB1808/天然菌株转化子的生长对昆虫的毒力 | 第63-66页 |
4.3.6 pBMB1808在天然菌株中位点专一性重组性能的分析 | 第66-68页 |
5. 讨论 | 第68-73页 |
6.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