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8页 |
第一章 导 论 | 第8-23页 |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 第8-16页 |
一. 经济增长的含义 | 第8页 |
二.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 第8-9页 |
三. 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9-12页 |
四.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类型、衡量与指标体系 | 第12-16页 |
第二节 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形式 | 第16-23页 |
一. 生产函数的定义 | 第16-17页 |
二. 生产函数的类型及具体形式 | 第17-23页 |
第二章 关于生产函数的新思考 | 第23-27页 |
一. 建立动态生产函数的基本思想 | 第23-24页 |
二. 动态生产函数的建立 | 第24页 |
三. 要素贡献分析 | 第24-26页 |
四.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关于科技进步的新思考 | 第27-36页 |
第一节 测算全要素生产率方法简介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分析 | 第29-36页 |
一. 索洛余值的分解 | 第29-31页 |
二. 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 | 第31-35页 |
三.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第36-51页 |
第一节 关于数据资料的说明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对动态生产函数的实证分析 | 第37-42页 |
一. 对全国的实证分析 | 第37-38页 |
二. 对部分省(区、市)的实证分析 | 第38页 |
三. 经济分析 | 第38-39页 |
四. 小结 | 第39-42页 |
第三节 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 第42-45页 |
一. 对全国及部分省(区、市)的实证分析 | 第42-44页 |
二.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份额较低原因分析 | 第44-45页 |
第四节 对闽东南地区的实证分析 | 第45-51页 |
一. 闽东南地区经济增长状态分析 | 第45-48页 |
二. 闽东南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界定 | 第48-51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 表 | 第55-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