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35页 |
·学位与学位制度 | 第11-19页 |
·学位的定义 | 第11-12页 |
·学位制度的产生及发展 | 第12-13页 |
·与学位相关的概念 | 第13-15页 |
·学位的性质 | 第15-19页 |
·中国学位制度概况 | 第19-28页 |
·中国学位制度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19-22页 |
·中国的学位授权体系 | 第22-23页 |
·举国统一的学位标准与授权实施 | 第23-24页 |
·中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演进 | 第24-28页 |
·研究现状 | 第28-33页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经历的主要阶段 | 第29页 |
·研究领域 | 第29-33页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33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学位授权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35-48页 |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 第35-42页 |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 第35-36页 |
·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 第36页 |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 第36-39页 |
·信号传递 | 第39-40页 |
·激励机制设计 | 第40-42页 |
·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第42-48页 |
·委托代理 | 第42-44页 |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 第44-48页 |
第三章 学位授权体系的委托代理分析 | 第48-66页 |
·中国学位授权审核体系概述 | 第48-49页 |
·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学位管理体制 | 第49-55页 |
·多重、循环委托——代理关系 | 第49页 |
·学位国有制与第一等级代理关系中的代理问题 | 第49-51页 |
·学位教育的第二等级代理关系及其代理问题 | 第51-55页 |
·中国学位授予监督管理体制中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 第55页 |
·学位管理体系中监督和激励机制的分析 | 第55-60页 |
·道德风险降低中国学位声誉 | 第60-62页 |
·导致用人市场的"无区别推断" | 第60-61页 |
·对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管理的分析 | 第61-62页 |
·解决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分析 | 第62-66页 |
·解决道德风险问题的分析 | 第62-64页 |
·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分析 | 第64-66页 |
第四章 世界主要国家学位体系比较及其委托代理问题分析 | 第66-99页 |
·德国学位体系 | 第66-69页 |
·德国传统的学位体系 | 第66页 |
·德国引进学士和硕士学位教育的背景 | 第66-67页 |
·德国学士和硕士学位教育现状 | 第67-69页 |
·美国学位体系 | 第69-73页 |
·美国学位体系发展概述 | 第69页 |
·美国学位体系层级及其要求 | 第69-73页 |
·日本学位体系 | 第73-76页 |
·学分的积累是取得学位的途径 | 第73-74页 |
·日本学位授予机构的基本要求 | 第74-75页 |
·建立开放性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 第75-76页 |
·俄罗斯(前苏联)学位体系 | 第76-79页 |
·俄罗斯(前苏联)学位体系发展概述 | 第76-77页 |
·俄罗斯(前苏联)学位管理体制 | 第77页 |
·俄罗斯(前苏联)学位设置及要求 | 第77-79页 |
·英国学位体系 | 第79-85页 |
·英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学位 | 第79-80页 |
·英国的学位授予权审批制度 | 第80-84页 |
·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 | 第84-85页 |
·法国学位体系 | 第85-86页 |
·法国学位体系发展概述 | 第85页 |
·法国学位设置 | 第85-86页 |
·欧洲高等教育的博洛尼亚进程 | 第86-92页 |
·博洛尼亚进程的系列文件 | 第87-89页 |
·欧洲学士水平学位的变革及质量保证要求 | 第89页 |
·欧洲硕士水平学位的变革及质量保证要求 | 第89-90页 |
·欧洲博士水平学位的变革及质量保证要求 | 第90-91页 |
·欧洲学位制度变革及质量保证的特点 | 第91-92页 |
·世界主要学位体系委托代理问题分析 | 第92-94页 |
·委托代理关系广泛存在于世界主要学位体系中 | 第92-93页 |
·道德风险问题的比较分析 | 第93-94页 |
·世界主要学位体系的比较分析与启迪 | 第94-99页 |
·学位体系向广大自学成才者开放 | 第95页 |
·学位进入企业教育领域 | 第95-96页 |
·学位制度面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 第96页 |
·启迪 | 第96-9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5页 |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99-104页 |
·本文的研究局限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 第112-113页 |
作者简介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