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相关情况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2 城市住区发展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16-25页 |
·国外城市住区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16-20页 |
·工业革命早期对城市住区的探索 | 第16页 |
·20 世纪60 年代以前――功能主义思想下的住区规划 | 第16-17页 |
·20 世纪80 年代以前――对功能主义的反思 | 第17-19页 |
·新都市主义 | 第19-20页 |
·我国现代城市住区的发展演变 | 第20-22页 |
·1950 年代――小区规划理论初步形成 | 第20页 |
·1960-1970 年代建设停滞期 | 第20-21页 |
·1980-1990 年代初期准市场经济时期 | 第21页 |
·1990 年代后中期以来 | 第21-22页 |
·影响城市住宅小区建设的综合效益 | 第22-25页 |
·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 第23页 |
·经济效益误区 | 第23-24页 |
·环境效益误区 | 第24-25页 |
3 住宅小区环境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5-33页 |
·住区环境品质的概念 | 第25-26页 |
·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 第26-27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26-27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27页 |
·综合性原则 | 第27页 |
·前瞻性、引导性原则 | 第27页 |
·层次性原则 | 第27页 |
·评价指标影响因子分析 | 第27-31页 |
·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33页 |
4 小区综合评价探讨 | 第33-43页 |
·层次分析法概述 | 第33页 |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33-39页 |
·构造层次结构模型 | 第33-34页 |
·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 | 第34-36页 |
·一致性检验 | 第36-39页 |
·实例分析 | 第39-43页 |
·评价方法与步骤 | 第39-40页 |
·项目概况 | 第40页 |
·住宅小区环境品质评价实例分析 | 第40-43页 |
5 城市住宅小区发展规划及实施建议 | 第43-57页 |
·适度提高住宅小区的容积率 | 第43-45页 |
·容积率及建筑密度的概念 | 第43-44页 |
·提高容积率的途径 | 第44-45页 |
·合理制定日照与建筑间距 | 第45-48页 |
·常见的居住区布局手法的日照情况分析 | 第46-47页 |
·住区规划布局的优化措施 | 第47-48页 |
·科学规划住区内空间形态 | 第48-50页 |
·“小区一院落”两级式布局 | 第48-49页 |
·街区邻里式布局 | 第49页 |
·城市中心区高层院落式布局 | 第49-50页 |
·城市低层住区规划形态 | 第50页 |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 第50-52页 |
·小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规划 | 第50-52页 |
·小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形态 | 第52页 |
·住宅单体的建筑设计 | 第52-55页 |
·加大住宅进深 | 第53页 |
·降低层高 | 第53-54页 |
·提倡中小户型 | 第54-55页 |
·科技手段的促进作用 | 第55-57页 |
6 结语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