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前言 | 第9页 |
| ·纤维及织物用抗菌剂 | 第9-10页 |
| ·纤维及织物用抗菌剂的分类 | 第9-10页 |
| ·纤维及织物用抗菌剂的要求 | 第10页 |
| ·国内外制备抗菌织物的主要方法 | 第10-12页 |
| ·国内制备抗菌织物的方法 | 第10-12页 |
| ·抗菌纤维 | 第10-11页 |
| ·后整理加工法 | 第11-12页 |
| ·国外制备抗菌织物的方法 | 第12页 |
| ·化学镀 | 第12页 |
| ·真空蒸发沉积 | 第12页 |
| ·磁控溅射法 | 第12页 |
| ·纳米TiO_2 光催化剂在抗菌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 第12-14页 |
| ·纳米TiO_2 光催化剂应用范围的限制 | 第12-13页 |
| ·纳米TiO_2 光催化剂性能提高的方法 | 第13-14页 |
| ·纳米二氧化钛掺杂阳离子(金属离子) | 第13页 |
| ·纳米二氧化钛掺杂阴离子 | 第13-14页 |
| ·纳米二氧化钛复合半导体 | 第14页 |
|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及构思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磁控溅射稀土激活抗菌薄膜的制备 | 第16-21页 |
| ·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 ·实验设备 | 第17页 |
| ·薄膜制备过程 | 第17-21页 |
| ·基材洗涤 | 第17页 |
| ·稀土激活纳米TiO_2 薄膜沉积 | 第17-21页 |
| 第三章 涤纶非织造基纳米稀土激活薄膜抗菌性能的研究 | 第21-31页 |
| ·引言 | 第21-22页 |
| ·抑菌环法 | 第21页 |
| ·振荡烧瓶法 | 第21页 |
| ·定时暴露法 | 第21-22页 |
| ·实验部分 | 第22-24页 |
|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22页 |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22页 |
|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22页 |
| ·实验菌种 | 第22-23页 |
| ·菌种保藏 | 第22-23页 |
| ·菌种活化 | 第23页 |
|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 第23页 |
| ·肉汤培养基 | 第23页 |
| ·营养琼脂培养基(NA) | 第23页 |
| ·磷酸盐缓冲液(PBS) | 第23页 |
| ·抗菌测试步骤 | 第23-24页 |
| ·菌落计数方法 | 第24页 |
| ·抗菌评价标准 | 第24页 |
| ·抗菌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24-30页 |
| ·稀土激活薄膜抗菌性能的提高 | 第24-25页 |
| ·溅射工艺参数对抗菌性能的影响 | 第25-27页 |
| ·沉积方式及相对含量比对抗菌性能的影响 | 第27-29页 |
| ·反应气体及溅射时间对抗菌性能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涤纶非织造基纳米稀土激活薄膜的结构表征及成分分析 | 第31-39页 |
| ·AFM 测试 | 第31-34页 |
| ·AFM 工作原理 | 第31-32页 |
|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4页 |
| ·ICP 测试 | 第34-37页 |
| ·ICP 工作原理 | 第34-36页 |
|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37页 |
| ·XRD 测试 | 第37-39页 |
| ·XRD 工作原理 | 第37页 |
| ·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涤纶非织造基纳米稀土激活薄膜其他性能的研究 | 第39-45页 |
| ·可见紫外透射光谱 | 第39-40页 |
| ·卫生安全性 | 第40页 |
| ·薄膜与基材间的相容性 | 第40-41页 |
| ·抗菌稳定性 | 第41-45页 |
| ·自然条件下放置不同时间的样品图片 | 第42页 |
| ·放置时间对样品抗菌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 ·超声波洗涤对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43-45页 |
| 第六章 稀土激活TiO_2纳米薄膜抗菌机理的探讨 | 第45-48页 |
| ·TiO_2 光催化抗菌机理 | 第45-46页 |
| ·稀土元素的抗菌机理 | 第46-47页 |
| ·稀土激活TiO_2 的抗菌机理 | 第47-48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进一步工作设想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