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2-17页 |
第二节 长三角的界定 | 第17-18页 |
第三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研究进展 | 第18-26页 |
一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 第19-21页 |
二 地方政府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作用研究 | 第21-23页 |
三 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研究 | 第23-26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26-30页 |
一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6-29页 |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 第30-50页 |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30-32页 |
第二节 经济区位理论 | 第32-34页 |
一 杜能农业区位论 | 第32-33页 |
二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 第33-34页 |
三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 第34页 |
第三节 传统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34-38页 |
一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第35-36页 |
二 区域平衡发展理论 | 第36页 |
三 区域非平衡发展理论 | 第36-37页 |
四 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 第37-38页 |
第四节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38-40页 |
一 新增长理论 | 第38-39页 |
二 区域创新理论 | 第39-40页 |
三 区域产业集群理论 | 第40页 |
第五节 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 | 第40-42页 |
一 增长极模式 | 第40-41页 |
二 点轴模式 | 第41-42页 |
三 网络开发模式 | 第42页 |
第六节 区域经济关系理论 | 第42-44页 |
一 绝对成本学说 | 第42-43页 |
二 比较成本学说 | 第43页 |
三 要素禀赋理论 | 第43-44页 |
四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44页 |
第七节 梯度转移理论 | 第44-45页 |
第八节 都市圈理论 | 第45-48页 |
一 都市圈的一般概念 | 第45-47页 |
二 都市圈理论简述 | 第47-48页 |
第九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 第48-49页 |
一 西方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概述 | 第48页 |
二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及基本思路 | 第48-49页 |
第十节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及启示 | 第50-69页 |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与范例 | 第50-64页 |
一 欧盟 | 第50-55页 |
二 北美自由贸易区 | 第55-58页 |
三 亚太经合组织 | 第58-62页 |
四 珠江三角洲 | 第62-64页 |
第二节 国外区域经济一体化对长三角的启示 | 第64-66页 |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渐进过程 | 第64-65页 |
二 建立具有一定权威的区域性组织机构 | 第65页 |
三 建立完善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安排 | 第65页 |
四 构建有限权能政府,平衡都市集权与地方自治关系 | 第65-66页 |
第三节 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对长三角的启示 | 第66-69页 |
一 CEPA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启示 | 第66-67页 |
二 港深都会制度合作对长三角的启示 | 第67-69页 |
第四章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历史与现状 | 第69-106页 |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69-80页 |
一 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历史渊源 | 第69页 |
二 鸦片战争后新兴工商业城市群形成和发展阶段 | 第69-71页 |
三 计划经济时期地区发展失衡和城市功能趋同阶段 | 第71页 |
四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的新发展 | 第71-80页 |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 | 第80-96页 |
一 地方领导人定期会晤磋商制度已基本形成 | 第80-84页 |
二 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合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 第84-87页 |
三 社会各界的众多交流合作活动相继展开 | 第87-89页 |
四 城市之间和企业之间的市场融合与经济联系日趋紧密 | 第89页 |
五 城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 第89-90页 |
六 申办世博会成功产生区域联动效应 | 第90-96页 |
第三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 | 第96-106页 |
一 长三角地区互为依存、联动发展的深厚历史基础 | 第96-97页 |
二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诉求 | 第97-100页 |
三 经济全球化浪潮有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 第100页 |
四 江浙沪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和政府领导观念的重大转变 | 第100-102页 |
五 长三角自身具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条件 | 第102-106页 |
第五章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06-143页 |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 | 第106-140页 |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大体制和制度问题 | 第106-108页 |
二 区域产业同构与恶性竞争问题 | 第108-117页 |
三 区域城市功能定位与城市个性塑造问题 | 第117-122页 |
四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自主创新问题 | 第122-124页 |
五 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分工与配套衔接问题 | 第124-130页 |
六 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 第130-132页 |
七 区域中心城市上海的能级提升问题 | 第132-136页 |
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 第136-140页 |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 第140-143页 |
一 区域管理协调主体缺失造成区域整体利益和地方利益的矛盾 | 第140-141页 |
二 区域性法律法规缺失造成区域经济与行政区经济的矛盾 | 第141页 |
三 四大机制缺失导致区域经济良性发展与瓶颈制约的矛盾 | 第141-143页 |
第六章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创新 | 第143-171页 |
第一节 统一思想认识、转变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四方面关系 | 第143-147页 |
一 厘清行政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 第143-145页 |
二 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关系 | 第145-146页 |
三 厘清地方政府角色定位及相互关系 | 第146-147页 |
四 厘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 第147页 |
第二节 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安排 | 第147-150页 |
一 明确制度变迁主体,建立区域协调机构 | 第147-148页 |
二 建立地区政策框架下的法律体系 | 第148-149页 |
三 建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基金 | 第149-150页 |
第三节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 第150-155页 |
一 统筹规划,完善功能,形成区域整体架构 | 第150-151页 |
二 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 第151-152页 |
三 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培育区域统一市场 | 第152-154页 |
四 协调机构,创新机制,提供区域一体化制度保障 | 第154-155页 |
五 多元主体,跨界合作,实现跨行政区公共服务 | 第155页 |
第四节 促进区域公共品资源的制度化合作 | 第155-162页 |
一 建立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科学利用和保护流域水资源 | 第156页 |
二 发挥区域民航部门管理职能,合理建设配置机场资源 | 第156-157页 |
三 推进港口错位竞争、合作共赢,实现区域港口群一体化 | 第157-158页 |
四 开展跨行政区划的公路规划,建成统一畅通的区域公路网 | 第158-160页 |
五 实行区域铁路网的统一规划管理,构建城际轨道交通网络 | 第160页 |
六 综合运用市场和行政手段,促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 第160-161页 |
七 推进区域信息化合作,构建区域通信一体化网络 | 第161-162页 |
八 加强区域防灾减灾工程的区域协作与配套衔接 | 第162页 |
第五节 政府主导推进区域内城市跨界发展 | 第162-168页 |
一 城市跨界发展模式 | 第163页 |
二 江阴—靖江城市跨界发展过程 | 第163-166页 |
三 江阴—靖江城市跨界发展的特点 | 第166-167页 |
四 江阴—靖江城市跨界增长实践的经验借鉴 | 第167-168页 |
第六节 积极培育非政府性跨地区合作组织 | 第168-171页 |
一 非政府组织的特点 | 第168-169页 |
二 非政府组织在协调长三角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69-170页 |
三 加强社会协调力量,鼓励建立非政府性跨地区协调组织 | 第170-17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1-180页 |
附录 | 第180-181页 |
后记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