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梆传统剧目文本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怀梆戏源流述略 | 第11-19页 |
第一节 怀梆戏的溯源与生成 | 第11-16页 |
第二节 怀梆戏的兴衰与流变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剧本形态及剧目来源 | 第19-31页 |
第一节 怀梆传统剧目剧本形态 | 第19-23页 |
一、演出本 | 第19-21页 |
二、整理本 | 第21-22页 |
三、刊行本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怀梆传统剧目来源 | 第23-31页 |
一、源于宋金元杂剧、南戏或明清传奇 | 第25-27页 |
二、源于史书记载或演义小说 | 第27-29页 |
三、源于神话传说或民间生活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怀梆传统剧目的思想内涵 | 第31-55页 |
第一节 怀梆传统剧目中的社会历史剧 | 第31-39页 |
一、褒扬忠君报国思想 | 第32-35页 |
二、赞颂重义守信品质 | 第35-37页 |
三、崇尚惩恶扬善精神 | 第37-39页 |
第二节 怀梆传统剧目中的爱情伦理剧 | 第39-51页 |
一、家庭伦理剧 | 第39-42页 |
二、婚恋爱情剧 | 第42-46页 |
三、生活小戏 | 第46-51页 |
第三节 怀梆传统剧目中的宗教鬼神剧 | 第51-55页 |
第四章 怀梆传统剧目文本特色 | 第55-73页 |
第一节 历史剧的程式运用 | 第55-60页 |
一、形象塑造的类型化 | 第55-56页 |
二、文本语言的程式化 | 第56-58页 |
三、情节结构的模式化 | 第58-60页 |
第二节 诙谐俚俗的语言特色 | 第60-71页 |
一、俗语俚语的活用 | 第61-64页 |
二、谐趣氛围的营造 | 第64-71页 |
第三节 地域文化的深层显现 | 第71-73页 |
余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 | 第77-85页 |
后记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