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绘画论文--绘画理论论文

中国百年大学美术教育发展历程审视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前言第9-16页
 一、关于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思路第9-11页
 二、相关研究综述第11-13页
 三、相关概念界定第13-15页
 四、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一章 “混流”中大学美术教育的“新声”(1904-1937)第16-30页
 第一节 中国近代教育体制与大学美术教育的诞生第16-20页
  一、《癸卯学制》的颁布第16-17页
  二、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的创建第17-18页
  三、中国艺术教育的先驱李叔同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第18-20页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交汇与大学美术教育的发展第20-28页
  一、日本、欧美来华美术教授与大学美术教育的开拓第20-22页
   (一) 日本美术教育(习)与大学美术教育的兴起第20页
   (二) 欧美美术教授(师)与大学美术教育的深入第20-22页
  二、中国首批美术院校的建立和本国美术师资的培养壮大第22-26页
   (一) 上海美专的崛起与私立美术专门学校的建立第22-24页
   (二) 国立北平艺专的创办与公立美术学校的建立第24-26页
  三、倡导美育的学界领袖蔡元培对大学美术教育的贡献第26-28页
   (一) 闪烁着人性与时代光辉的美育思想第26-27页
   (二) 开启新篇章的大学美术教育活动第27-28页
 小结第28-30页
第二章 战争中大学美术教育“现实化”(1937-1949)第30-38页
 第一节 劫难下的美术院校第30-33页
  一、颠沛流离的国立美术大学第30-31页
  二、饱受战火摧残的私立美术院校第31-33页
 第二节 国立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浪潮第33-34页
 第三节 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美术教育第34-37页
  一、走向大众、走向前线的大学美术教育第34-35页
  二、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建立第35-37页
 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新体制”下大学美术教育的初春与寒冬(1950——1976)第38-45页
 第一节 建国初期大学美术教育迈出新步伐第38-42页
  一、美术院校的院系接管调整与思想改造第38-40页
  二、美术院校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恢复建设第40-42页
   (一) 中央美术学院与第一任:院长徐悲鸿第40页
   (二) 美术院校的新面貌第40-41页
   (三)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保障实施第41-42页
 第二节 文革时期大学美术教育惨遭打击第42-44页
  一、大学美术教学秩序的破坏第42-43页
  二、对美术院校的重大冲击第43-44页
 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改革开放”下大学美术教育的复苏与发展(70年代末——90年代末)第45-53页
 第一节 大学美术教育的多元化第45-47页
  一、思想解放潮流中的大学美术教育第45-46页
  二、大学美术教育的综合发展第46-47页
 第二节 大学美术教育的变革第47-52页
  一、大学美术教育观念的更新与美术教育法规的出台第47-48页
  二、大学美术教育机制的完善第48-50页
  三、美术院校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新局面第50-52页
 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新世纪”大学美术教育的新格局(2000年——至今)第53-60页
 第一节 繁荣与危机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的大学美术教育第53-55页
  一、大学美术教育量的扩展与质的提高的严峻矛盾第53-54页
  二、文化环境的巨变对大学美术教育提出新要求第54-55页
 第二节 大学美术教育的新趋势第55-59页
  一、大学美术教育的精神本质和文化意义的扩展第55-56页
  二、美术院校学科结构的扩展与整合第56-58页
  三、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第58-59页
 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大学美术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时代特征分析第60-67页
 第一节 大学美术教育“民族化”与“现代化”追求的融合第60-63页
 第二节 大学美术教育“写实性”与“实用性”框架的突破第63-65页
 第三节 大学美术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自身价值体系的完善第65-67页
结语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致谢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补色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下一篇:中国传统陶瓷与现代陶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