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银二氧化钛复合抗菌材料的研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概述 | 第12-13页 |
·抗菌材料分类及特点 | 第13-15页 |
·有机抗菌剂 | 第13页 |
·无机抗菌剂 | 第13-15页 |
·抗菌剂特点 | 第15页 |
·国内外无机抗菌材料研究发展概况 | 第15-23页 |
·无机抗菌材料制备研究概况 | 第15-20页 |
·无机抗菌材料应用研究概况 | 第20-23页 |
·抗菌机理 | 第23-24页 |
·银的抗菌机理 | 第23-24页 |
·二氧化钛光催化抗菌机理 | 第24页 |
·无机抗菌剂性能评价方法 | 第24-26页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6-29页 |
第二章 载银二氧化钛制备工艺与研究方法 | 第29-37页 |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29-30页 |
·实验试剂及原料 | 第29页 |
·实验主要设备 | 第29-30页 |
·载银二氧化钛制备工艺流程 | 第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二氧化钛前躯体制备方法 | 第30-32页 |
·载银二氧化钛制备方法 | 第32-33页 |
·包膜改性工艺方法 | 第33页 |
·材料性能表征 | 第33-35页 |
·抗菌性能评价 | 第35页 |
·光催化活性评价 | 第35-37页 |
第三章 二氧化钛前躯体粒径控制研究 | 第37-70页 |
·晶核形成及生长机理 | 第37-40页 |
·二氧化钛前躯体晶粒成核及生长特性 | 第40-55页 |
·晶粒成核及生长过程 | 第40-43页 |
·反应条件对晶粒的影响 | 第43-53页 |
·晶粒聚合生长模型 | 第53-55页 |
·前躯体粒度控制研究 | 第55-68页 |
·纳米前躯体晶粒团聚原因剖析 | 第56-57页 |
·纳米晶粒分散稳定理论 | 第57-62页 |
·纳米晶粒在溶液中的分散行为 | 第62页 |
·二氧化钛前躯体晶粒的粒度控制 | 第62-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载银二氧化钛制备及其结构性能表征 | 第70-107页 |
·前躯体载银方法确定 | 第70-72页 |
·前躯体吸附银离子特性 | 第72-80页 |
·前躯体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 | 第73-74页 |
·pH值对前躯体吸附量的影响 | 第74-76页 |
·银离子浓度对前躯体吸附量的影响 | 第76-79页 |
·前躯体吸附银离子前后结构解析 | 第79-80页 |
·载银二氧化钛结构形貌表征 | 第80-95页 |
·热处理条件的影响 | 第80-88页 |
·掺银量的影响 | 第88-92页 |
·添加剂的影响 | 第92-95页 |
·载银二氧化钛的缓释性研究 | 第95-97页 |
·热处理温度对银离子溶出性能的影响 | 第95-97页 |
·添加剂对银离子溶出性能的影响 | 第97页 |
·载银二氧化钛的抗菌性能 | 第97-102页 |
·载银二氧化钛光催化活性表征及机理探讨 | 第102-105页 |
·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2-104页 |
·银影响光催化活性的机理 | 第104-105页 |
·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五章 载银二氧化钛表面包膜改性研究 | 第107-128页 |
·包膜改性载银二氧化钛的制备 | 第107-112页 |
·氧化铝包膜载银二氧化钛的制备 | 第107-109页 |
·氧化硅包膜载银二氧化钛的制备 | 第109-112页 |
·氧化铝包膜载银二氧化钛的结构性能表征 | 第112-122页 |
·结构成分及形貌 | 第112-118页 |
·缓释性、稳定性和抗菌性 | 第118-122页 |
·氧化硅包膜载银二氧化钛结构性能的表征 | 第122-127页 |
·结构成分及形貌 | 第122-125页 |
·缓释性、稳定性和抗菌性 | 第125-127页 |
·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六章 载银二氧化钛复合粉体工业试验研究 | 第128-152页 |
·产业化生产工艺流程的选择 | 第128-130页 |
·主要原料与设备 | 第130页 |
·产业化工程工艺条件优化 | 第130-150页 |
·硫酸氧钛溶液的制备 | 第130-134页 |
·硫酸氧钛溶液的水解 | 第134-135页 |
·酸溶-水解连续化实验 | 第135-137页 |
·前躯体的过滤洗涤 | 第137-140页 |
·前躯体载银和包膜改性 | 第140页 |
·载银前躯体的干燥 | 第140-145页 |
·复合粉体的煅烧 | 第145-146页 |
·复合粉体的粉碎 | 第146-147页 |
·复合粉体性能表征 | 第147-150页 |
·小结 | 第150-15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2-155页 |
·结论 | 第152-153页 |
·展望 | 第153-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2页 |
致谢 | 第162-163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