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 绪论 | 第12-19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6页 |
| ·有关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的研究 | 第13-14页 |
| ·有关土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的研究 | 第14-15页 |
| ·有关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 | 第15-16页 |
| ·有关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 | 第16页 |
| ·研究的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和资料来源 | 第16-19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资料来源 | 第18-19页 |
| 2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概况综述 | 第19-31页 |
| ·土地利用效益的内涵 | 第19页 |
| ·土地利用效益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31页 |
| ·基本概念 | 第20-24页 |
| ·理论基础 | 第24-31页 |
| 3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31-40页 |
| ·指标体系的特点和功能 | 第31页 |
| ·指标体系的类型 | 第31-33页 |
| ·单一指标型 | 第31-32页 |
| ·菜单式多指标型 | 第32页 |
| ·菜单式少指标型 | 第32页 |
| ·综合核算体系型 | 第32页 |
| ·“压力—状态—响应”型 | 第32-33页 |
|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3页 |
| ·兼顾完备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 第33页 |
| ·可比性和独立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3页 |
| ·针对性与引导性原则 | 第33页 |
| ·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3页 |
| ·指标体系的内容 | 第33-40页 |
|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 第34-36页 |
| ·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指标 | 第36页 |
| ·土地利用社会效益指标 | 第36-40页 |
| 4 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40-56页 |
| ·西安市的基本概况 | 第40-43页 |
| ·自然资源 | 第40-41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41-43页 |
|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43-50页 |
| ·土地数量和结构 | 第43-45页 |
| ·土地利用动态分析 | 第45-47页 |
| ·土地利用多样性分析 | 第47页 |
| ·土地利用集中程度分析 | 第47-48页 |
| ·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分析 | 第48-50页 |
| ·西安市与广州、南京、武汉、成都等城市土地利用状况比较 | 第50-56页 |
| ·土地利用投入集约分析 | 第51-52页 |
| ·土地利用产出集约分析 | 第52-53页 |
| ·土地利用结构集约分析 | 第53页 |
| ·土地利用生态、社会分析 | 第53-56页 |
| 5 西安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与分析 | 第56-72页 |
| ·方法研究 | 第56-61页 |
| ·AHP 法 | 第56-59页 |
| ·指标标准化 | 第59页 |
| ·灰色多层次综合评判法 | 第59-60页 |
| ·协调度模型 | 第60-61页 |
| ·西安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第61-62页 |
| ·西安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 | 第62-72页 |
|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 第62-67页 |
| ·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评价 | 第67-68页 |
| ·土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 | 第68-70页 |
| ·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度评价 | 第70-72页 |
| 6 促进西安土地利用效益的途径及对策 | 第72-75页 |
| ·城市化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 | 第72页 |
| ·搞好新农村建设,加强对农村居民点的土地整理 | 第72-73页 |
|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第73页 |
| ·发挥土地立体效应,提高土地容积率 | 第73页 |
| ·完善土地利用管理制度,实施高效管理 | 第73-74页 |
| ·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 第74页 |
| ·建立土地储备机制,形成土地供给的良性循环 | 第74-75页 |
| 7 总结及研究展望 | 第75-77页 |
| ·总结 | 第75-76页 |
| ·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