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前言 | 第11-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3-34页 |
| ·混凝理论基础介绍 | 第13-19页 |
| ·絮凝剂的分类 | 第13-15页 |
| ·混凝的基本理论 | 第15-17页 |
| ·凝聚絮凝作用机理 | 第17-18页 |
| ·絮凝反应动力学 | 第18-19页 |
| ·铝的水化学反应特征 | 第19-20页 |
|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性质 | 第20-23页 |
| ·聚合氯化铝(PAC)的主要指标 | 第20-21页 |
| ·聚合氯化铝(PAC)的水解聚合特征 | 第21页 |
| ·聚合氯化铝(PAC)的水解稳定性 | 第21-22页 |
| ·聚合氯化铝(PAC)的优点 | 第22-23页 |
| ·聚合氯化铝(PAC)的制备方法 | 第23-26页 |
| ·金属铝溶解法 | 第23页 |
| ·以结晶氢氧化铝为原料的制备方法 | 第23-24页 |
| ·铝盐化合物生产法 | 第24-25页 |
| ·矿物原料生产法 | 第25-26页 |
| ·电解法生产技术 | 第26页 |
| ·聚合氯化铝(PAC)的形态结构分析 | 第26-30页 |
| ·A1-Ferron 逐时络合比色法 | 第27-28页 |
| ·SEM 表征产品的晶型貌相 | 第28-29页 |
| ·~(27)Al-NMR 对产品 Al_(13) 形态的表征 | 第29-30页 |
| ·聚合氯化铝(PAC)的混凝研究 | 第30-34页 |
| ·Al(Ш)混凝机理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 ·聚合氯化铝(PAC)混凝实验研究 | 第32页 |
| ·水体中残余铝的测定方法研究 | 第32-34页 |
| 3 研究方案设计 | 第34-36页 |
| ·研究目标及思路 | 第34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案 | 第34-36页 |
| 4 聚合氯化铝(PAC)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36-46页 |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6-37页 |
| ·制备工艺和测试中使用的实验仪器 | 第36页 |
|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 ·聚合氯化铝(PAC)的制备方法与产品质量分析 | 第37-41页 |
| ·制备原理与方法 | 第37页 |
| ·氧化铝(Al_2O_3%)含量的测定 | 第37-39页 |
| ·盐基度的测定 | 第39-40页 |
| ·pH 值的测定 | 第40页 |
| ·PAC 产品的等级与技术指标 | 第40-41页 |
| ·聚合氯化铝(PAC)制备工艺的确定 | 第41-42页 |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41页 |
| ·正交实验结果 | 第41-42页 |
| ·正交实验分析 | 第42页 |
| ·制备工艺对聚合氯化铝(PAC)性能的影响 | 第42-45页 |
| ·焙烧温度对PAC 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 ·焙烧时间对PAC 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加水聚合后熟化时间对PAC 性能的影响 | 第44页 |
| ·配制溶液稳定时间对PAC 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5 聚合氯化铝(PAC)的形态结构分析 | 第46-55页 |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6-47页 |
|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 ·Al-Ferron 逐时络合比色法测定铝的形态分布 | 第47-49页 |
| ·波长扫描 | 第47页 |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47-48页 |
| ·工作曲线的制作 | 第48-49页 |
| ·SEM 表征产品的晶型貌相 | 第49-50页 |
| ·~(27)Al-NMR 对产品Al_(13) 形态的表征 | 第50页 |
| ·制备工艺对聚合氯化铝(PAC)中铝形态分布的影响 | 第50-54页 |
| ·焙烧温度对产品中铝形态分布的影响 | 第51页 |
| ·焙烧时间对产品中铝形态分布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加水聚合后熟化时间对产品中铝形态分布的影响 | 第52-53页 |
| ·配制溶液稳定时间对产品中铝形态分布的影响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6 合成工艺条件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55-62页 |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55-56页 |
| ·仪器设备 | 第55页 |
|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 ·混凝步骤 | 第56页 |
| ·测定残余铝的基本原理 | 第56-57页 |
| ·残余铝的测定步骤 | 第57-5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 ·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 第58页 |
| ·制备工艺对聚合氯化铝(PAC)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58-61页 |
| ·焙烧温度对PAC 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 ·焙烧时间对PAC 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59页 |
| ·加水聚合后熟化时间对PAC 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 ·配制溶液稳定时间对PAC 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7 聚合氯化铝(PAC)的混凝机理研究 | 第62-77页 |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62-63页 |
| ·仪器设备 | 第62页 |
| ·实验材料 | 第62-63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63-64页 |
| ·研究内容 | 第63页 |
|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5页 |
| ·自制聚合氯化铝与工业聚合氯化铝混合过程的对比 | 第64-68页 |
| ·聚合氯化铝混合过程所形成微絮粒的特点 | 第64-65页 |
| ·混合时间对微絮粒和絮凝体的沉降特性的影响 | 第65-68页 |
| ·自制聚合氯化铝与工业聚合氯化铝反应过程的对比 | 第68-75页 |
| ·絮凝反应时间对聚合氯化铝所形成絮凝体的影响 | 第68-70页 |
| ·第一级絮凝反应时间对聚合氯化铝所形成絮凝体的影响 | 第70-71页 |
| ·第二级絮凝反应时间对聚合氯化铝所形成絮凝体的影响 | 第71-73页 |
| ·第三级絮凝反应时间对聚合氯化铝所形成絮凝体的影响 | 第73-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 附录 | 第84-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