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关系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以日照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引言 | 第11-19页 |
·选题缘起 | 第11-13页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港口区位功能的提升 | 第11页 |
·、港口发展推动港城互动的加强 | 第11页 |
·、港城关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 第11-12页 |
·、日照港城关系互动阶段性特征明显 | 第12页 |
·、日照港城关系与空间结构研究的迫切性 | 第12-13页 |
·、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港城关系理论及其研究 | 第13-15页 |
·、港城空间结构研究 | 第15-16页 |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港口的发展 | 第19-31页 |
·、港口运输的特征 | 第19-24页 |
·、港口的类型及特征 | 第19-23页 |
·、港口发展的趋势 | 第23-24页 |
·、影响港口发展的因素 | 第24-26页 |
·、港口地理位置 | 第25页 |
·、港口的硬件设施 | 第25页 |
·、腹地与经济特征 | 第25-26页 |
·、集疏运条件 | 第26页 |
·、港口软环境 | 第26页 |
·、中国港口发展的格局 | 第26-30页 |
·、港口发展潜力巨大 | 第26-28页 |
·、港口类型的空间分布差异 | 第28-29页 |
·、港口的竞合趋势加快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港城关系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31-59页 |
·、港城关系演变的基本特征 | 第31-35页 |
·、港城发展的外部性 | 第31页 |
·、港城发展的向港性 | 第31-32页 |
·、港城互动的阶段性特征 | 第32-33页 |
·、港城关系的模式 | 第33-35页 |
·、港城经济的影响 | 第35-42页 |
·、城市经济发展的阶段 | 第35-37页 |
·、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 | 第37-40页 |
·、港口工业布局的影响 | 第40-42页 |
·、集疏运交通发展的影响 | 第42-45页 |
·、集疏运方式的差异 | 第42-44页 |
·、集疏运技术的发展 | 第44-45页 |
·、港城空间区位关系的影响 | 第45-58页 |
·、港城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 | 第46-49页 |
·、国外港城空间发展模式 | 第49-54页 |
·、空间结构演化的动态特征 | 第54-57页 |
·、港口层级化的影响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日照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及与港城关系的协调 | 第59-90页 |
·、日照港城关系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 | 第59-76页 |
·、专业港阶段 | 第59-61页 |
·、散货港初建阶段 | 第61-66页 |
·、散货港发展滞后阶段 | 第66-70页 |
·、散货港发展阶段 | 第70-76页 |
·、演变图示 | 第76页 |
·、日照港城关系的评价 | 第76-83页 |
·、港城经济及管理模式的制约 | 第76-78页 |
·、交通优势降低港口腹地缩小 | 第78-81页 |
·、周边港口袭夺,集装箱发展滞后 | 第81页 |
·、港口用地两重性的矛盾 | 第81-83页 |
·、港口服务环境有待优化 | 第83页 |
·、日照城市空间结构与港城关系的协调 | 第83-89页 |
·、区域中心城市地位与港口腹地的关系 | 第83-85页 |
·、集疏运网络的优化 | 第85-86页 |
·、城市产业发展与港口开发的衔接 | 第86-87页 |
·、加强港口软环境建设 | 第87页 |
·、空间结构的优化与协调 | 第87-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结论 | 第90页 |
·论文的不足 | 第90-91页 |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