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籽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镰刀菌菌丝分布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3页 |
| 1 引言 | 第13-26页 |
|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概述 | 第13-20页 |
| ·DON 的发现 | 第13页 |
| ·DON 的产生及理化性质 | 第13-14页 |
| ·DON 的毒性 | 第14-17页 |
| ·DON 对粮谷及粮谷类食品的污染 | 第17-18页 |
| ·DON 的限量标准 | 第18-19页 |
| ·DON 的膳食暴露及其危险性评估 | 第19-20页 |
| ·赤霉病及其与DON 关系 | 第20-22页 |
| ·赤霉病概况 | 第20-21页 |
| ·小麦赤霉病与DON 关系 | 第21-22页 |
| ·DON 的检测 | 第22-24页 |
| ·物理和化学检测 | 第22-23页 |
| ·免疫学检测 | 第23页 |
| ·生物学检测 | 第23-24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概况 | 第24页 |
|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概况 | 第24-25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25-2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5页 |
| ·试验材料 | 第26-29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6-27页 |
|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 ·主要试剂配制 | 第28页 |
| ·主要培养基制备 | 第28页 |
| ·试验器具的处理与准备 | 第28-29页 |
| ·试验方法 | 第29-35页 |
| ·小麦的栽培 | 第29-30页 |
| ·禾谷镰刀菌培养 | 第30页 |
| ·禾谷镰刀菌接种 | 第30-31页 |
| ·采样 | 第31页 |
| ·感病品种小麦籽粒菌丝分布电镜观察 | 第31页 |
| ·高效液相分析条件选择 | 第31-32页 |
| ·DON 毒素萃取 | 第32-33页 |
| ·DON 毒素测定 | 第33-34页 |
| ·标准曲线的建立与检测限 | 第34页 |
| ·高效液相分析验证 | 第34-35页 |
|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6页 |
| ·小麦样品栽培 | 第35页 |
| ·禾谷镰刀菌生长观察 | 第35-36页 |
| ·感病品种小麦籽粒菌丝分布电镜观察结果 | 第36-39页 |
| ·标准曲线、检测限的确定 | 第39页 |
| ·液相分析验证 | 第39-40页 |
| ·回收率试验 | 第39-40页 |
| ·精密度试验 | 第40页 |
| ·DON 检测方法评价 | 第40-41页 |
| ·结合态DON 的初次检测 | 第41页 |
| ·接种第7 天DON 的测定 | 第41-42页 |
| ·接种第14 天DON 的测定 | 第42-43页 |
| ·接种第21 天DON 的测定 | 第43页 |
| ·两种小麦籽粒中游离态DON 含量比较 | 第43-44页 |
| ·两种小麦籽粒中结合态DON 含量比较 | 第44-45页 |
| ·两种小麦籽粒中总DON 含量比较 | 第45-46页 |
| 4 讨论 | 第46-47页 |
| 1. DON 毒素萃取溶剂体系的选择 | 第46页 |
| 2. DON毒素净化柱的选择 | 第46页 |
| 3. 色谱柱的选择 | 第46页 |
| 4. 影响保留时间的因素 | 第46页 |
| 5. 结合态DON毒素的分离检测 | 第46-47页 |
| 6. 镰刀菌菌丝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47页 |
| 5 结论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