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实验主义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26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8页 |
| ·新实验主义实验本体论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 ·新实验主义实验认识论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 ·新实验主义实验方法论研究状况 | 第16-17页 |
| ·新实验主义科学进步及合理性研究状况 | 第17-18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第22-26页 |
| ·研究内容与理由 | 第22-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研究框架 | 第24-26页 |
| 第2章 科学实验哲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 第26-68页 |
| ·传统科学哲学对科学实验的研究 | 第27-35页 |
| ·从亚里士多德到“实验主义” | 第27-30页 |
| ·“约定论”的实验观 | 第30-33页 |
| ·“逻辑实证主义”看待科学实验的观点 | 第33-35页 |
| ·后实证主义对科学实验的研究 | 第35-48页 |
| ·观察负载理论的实验观 | 第37-40页 |
| ·实验的范式阴影 | 第40-44页 |
| ·实验证据的非充分决定性:“迪昂-奎因论旨” | 第44-48页 |
| ·建构主义对科学实验的研究 | 第48-58页 |
| ·SSK 对科学实验的探讨 | 第49-53页 |
| ·“后SSK”的实验室研究 | 第53-57页 |
| ·女性主义、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实验研究 | 第57-58页 |
| ·科学实践哲学对科学实验的研究 | 第58-66页 |
| ·解释学进路对科学实验的研究 | 第59-62页 |
| ·新实验主义的进路 | 第62-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3章 新实验主义的实验本体论 | 第68-99页 |
| ·作为介入的实验:创造现象 | 第68-75页 |
| ·现象及其创造 | 第70-72页 |
| ·对创造现象的两种拓展 | 第72-73页 |
| ·温和的介入主义 | 第73-75页 |
| ·实验实在论 | 第75-88页 |
| ·传统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 第75-77页 |
| ·哈金的实验实在论 | 第77-79页 |
| ·“聚合水”与实验实在论的缺陷 | 第79-83页 |
| ·古丁的“渐近实在论” | 第83-87页 |
| ·新实验主义实在论的意义 | 第87-88页 |
| ·实验仪器的本体论 | 第88-97页 |
| ·作为“铭写装置”的仪器 | 第89-91页 |
| ·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仪器 | 第91-95页 |
| ·实验仪器本体论的意义及不足 | 第95-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 第4章 新实验主义的实验认识论 | 第99-144页 |
| ·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 第99-116页 |
| ·“实验有其自己的生命” | 第100-104页 |
| ·“理论负载”的含义与仪器的操作 | 第104-110页 |
| ·“无理论实验的不可能性” | 第110-114页 |
| ·实验与理论关系的重构 | 第114-116页 |
| ·“从物质到论证”:实验如何支持理论 | 第116-132页 |
| ·富兰克林的实验认识论策略 | 第117-123页 |
| ·梅奥的实验严格检验及“从错误中论证” | 第123-128页 |
| ·赫恩的实验错误类型学 | 第128-132页 |
| ·事物知识:超越“世界3” | 第132-142页 |
| ·一种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 第132-135页 |
| ·事物知识的三种类型 | 第135-138页 |
| ·事物知识与波普尔“世界3”比较 | 第138-140页 |
| ·事物知识理论的意义及问题 | 第140-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 第5章 新实验主义的实验方法论 | 第144-169页 |
| ·实验的可重复性 | 第145-159页 |
| ·实验可重复性的传统观点及挑战 | 第145-146页 |
| ·科学知识社会学关于实验的可重复性 | 第146-149页 |
| ·新实验主义关于实验可重复性的观点 | 第149-153页 |
| ·新实验主义与SSK 研究的比较 | 第153-155页 |
| ·案例实践及拓展:如何看待可重复性原则 | 第155-159页 |
| ·模型实验、实质上的实验和虚拟实验 | 第159-167页 |
| ·从物质性实验到“替代性”实验 | 第159-160页 |
| ·三种“替代性”实验 | 第160-164页 |
| ·替代性实验如何与世界关联 | 第164-166页 |
| ·替代性实验的意义及进一步的问题 | 第166-1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7-169页 |
| 第6章 新实验主义的科学进步及合理性 | 第169-189页 |
| ·科学的进步:从理论知识到实验知识的增长 | 第169-177页 |
| ·逻辑主义的科学进步观 | 第170-171页 |
| ·历史主义的科学进步观 | 第171-173页 |
| ·新实验主义的科学进步观 | 第173-177页 |
| ·科学进步的合理性来源:科学的非统一性 | 第177-187页 |
| ·自我辩护的异质体 | 第178-181页 |
| ·科学是一股绳子 | 第181-184页 |
| ·非统一性科学的交融:“交易区”理论 | 第184-1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7-189页 |
| 第7章 结论:实验的复归与实践的展望 | 第189-201页 |
| ·研究结论 | 第189-198页 |
| ·新实验主义对于传统科学哲学的批判与改造之贡献 | 第189-194页 |
| ·新实验主义对于科学实践哲学之贡献 | 第194-196页 |
| ·新实验主义之不足:从科学实践哲学看 | 第196-198页 |
| ·创新点及后续工作 | 第198-2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1-214页 |
| 致谢 | 第214-215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