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引言 | 第11-21页 |
| ·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 ·裸露地表二向性反射模型 | 第12-16页 |
| ·亚像元粗糙度 | 第16-18页 |
| ·地形辐射校正 | 第18-19页 |
|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2 裸露地表辐射传输模型 | 第21-55页 |
| ·相关概念及表述 | 第21-25页 |
| ·裸露地表二向性反射模型 | 第25-31页 |
| ·Hapke 模型(IMSA) | 第25-26页 |
| ·改进的Hapke 模型(AMSA) | 第26-27页 |
| ·DISORT 模型 | 第27-30页 |
| ·Mishchenko 模型 | 第30-31页 |
| ·二向性反射模型敏感性分析 | 第31-47页 |
| ·理想条件二向性反射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 第32-39页 |
| ·平均单次散射反照率敏感性分析 | 第32-34页 |
| ·粒子相函数敏感性分析 | 第34-39页 |
| ·环境特性在二向性反射模型中的作用 | 第39-45页 |
| ·孔隙度、填充因子和粒径对模型的影响 | 第39-43页 |
| ·二向性反射模型中的后向效应 | 第43-45页 |
| ·二向性反射模型比较 | 第45-47页 |
| ·矿物反射红外光谱的模型计算 | 第47-53页 |
| ·矿物反射红外光谱测量 | 第47-48页 |
| ·矿物反射红光谱模型计算 | 第48-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3 裸露地表粗糙度 | 第55-92页 |
| ·概念、测量及数学表达 | 第55-63页 |
| ·粗糙度定义及测量 | 第55-57页 |
| ·粗糙度参数的数学描述 | 第57-60页 |
| ·不同粗糙度参数的模拟与比较 | 第60-63页 |
| ·粗糙表面的阴影模型 | 第63-73页 |
| ·周期粗糙表面阴影模型 | 第63-65页 |
| ·随机粗糙表面阴影模型 | 第65-72页 |
| ·Beckmann 阴影模型 | 第66-67页 |
| ·Smith 阴影模型 | 第67-69页 |
| ·Hapke 阴影模型 | 第69-72页 |
| ·阴影模型作用与比较 | 第72-73页 |
| ·粗糙度反演分析 | 第73-90页 |
| ·CHRIS 数据预处理 | 第73-76页 |
| ·多角度数据反演理论与分析 | 第76-88页 |
| ·多角度数据反演基础理论 | 第77-79页 |
| ·特定观测几何的反演参数敏感性 | 第79-83页 |
| ·反演参数的约束条件与理论验证 | 第83-88页 |
| ·反演结果 | 第88-90页 |
| ·小结 | 第90-92页 |
| 4 地形辐射校正 | 第92-117页 |
| ·地形粗糙度 | 第92-93页 |
| ·插值高程数据误差分析 | 第93-98页 |
| ·实验数据与处理 | 第94页 |
| ·插值高程数据误差 | 第94-98页 |
| ·地形辐射校正 | 第98-117页 |
| ·地形校正方法 | 第99-102页 |
| ·经验统计校正 | 第99-100页 |
| ·物理校正 | 第100-102页 |
| ·经验--物理校正 | 第102页 |
| ·地形与地表辐射能量分布 | 第102-107页 |
| ·数据处理与Modtan 模型 | 第103-104页 |
| ·山区地表辐射能量模拟 | 第104-107页 |
| ·地形辐射校正比较 | 第107-110页 |
| ·山地Hyperion 数据的地形及大气校正 | 第110-117页 |
| ·大气校正原理及实现过程 | 第110-113页 |
| ·反射率提取结果 | 第113-117页 |
| 5 总结与展望 | 第117-120页 |
| ·主要成果 | 第117-118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 致谢 | 第120-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33页 |
| 附录 | 第133-156页 |
| HAPKE 模型源代码(IDL) | 第133-149页 |
| DISORT 模型修改后的主程序(FORTRAN77) | 第149-151页 |
| MISHCHENKO 模型修改后的主程序(FORTRAN77) | 第151-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