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 第13-25页 |
·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 第13页 |
·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的出现 | 第13-14页 |
·胎儿性别鉴定技术出现前的出生性别比 | 第14页 |
·胎儿性别鉴定技术出现后的出生性别比 | 第14-21页 |
·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 | 第14-15页 |
·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主要特征 | 第15-17页 |
·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差异性 | 第17-21页 |
·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的普遍性 | 第21-23页 |
·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可及性 | 第22页 |
·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普遍性 | 第22-23页 |
·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的危害 | 第23-25页 |
第3章 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 第25-32页 |
·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出现 | 第25页 |
·胎儿性别鉴定对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影响 | 第25-26页 |
·我国已婚育龄妇女人工流产水平现状 | 第26-27页 |
·不同特征已婚妇女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比例关系分析 | 第27-30页 |
·分孩次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比例关系分析 | 第30-32页 |
第4章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实现出生性别比平衡 | 第32-36页 |
·治理"两非"法律、法规存在的缺陷 | 第32-34页 |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 | 第34-3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36-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