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论文--矿山排水与堵水论文

薄基岩采动破断及其诱发水砂混合流运移特性研究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20页
1 绪论第20-33页
   ·概述第20-2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22-26页
   ·存在的问题第26-27页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7-30页
     ·研究内容第28-29页
     ·技术路线第29-30页
   ·论文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第30-33页
2 研究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第33-51页
   ·太平煤矿地质条件第33-38页
     ·地层第33-35页
     ·地质构造第35-36页
     ·煤层赋存特征第36-38页
   ·水文地质结构及人为改变第38-43页
     ·松散层含水层与隔水层组划分第38-39页
     ·第四系及其底部含水层与隔水层性质及分布特征第39-41页
     ·基岩风化带、顶板砂岩的含水性第41-42页
     ·水文地质结构的人为改变第42-43页
   ·开采煤层上覆岩土工程地质特征第43-49页
     ·厚松散层工程地质组岩性特征第43-45页
     ·覆岩主要工程地质类型第45-46页
     ·煤层上覆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第46-47页
     ·采区内薄基岩结构特征第47-49页
   ·小结第49-51页
3 薄基岩采动破断规律研究第51-87页
   ·引言第51-55页
     ·薄基岩的概念第51-52页
     ·薄基岩厚松散层下采煤概况第52-55页
   ·工程地质力学模型第55-64页
     ·相似理论与相似材料第55-58页
     ·模型设计与开采第58-60页
     ·现象分析第60-62页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第62-64页
   ·相似材料模型试验第64-71页
     ·模型试验设计第64-66页
     ·实验结果分析第66-71页
   ·有限元数值模型第71-81页
     ·基本思路第71页
     ·模型的设计第71-75页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75-81页
   ·离散元模型与覆岩运动规律分析第81-83页
     ·模型的建立第81页
     ·上覆岩层的运动规律第81-83页
   ·覆岩破坏高度计算方法第83-85页
   ·小结第85-87页
4 采动诱发水砂混合流运移特征模拟试验第87-113页
   ·水砂混合流涌出通道的形成原因第87-89页
   ·采动诱发水砂混合流模拟实验第89-111页
     ·相似理论第90-92页
     ·水砂混合流运移模型设计第92-98页
     ·试验监测第98-100页
     ·试验用砂样的选择与制备第100-102页
     ·试验结果第102页
     ·水压力变化规律第102-106页
     ·裂缝通道开启前后含水层中土压力变化第106-108页
     ·裂隙通道水砂流速度与通道宽度的关系第108-110页
     ·水砂流通道溢出口出砂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第110-111页
   ·小结第111-113页
5 水砂混合流动力机制研究第113-144页
   ·水砂混合流运移的通道类型与设计第113-116页
     ·水砂混合流运移通道的类型第113-115页
     ·水砂混合流运移通道的设计第115-116页
   ·水砂混合流运移通道中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第116-135页
     ·孔隙水压力上升阶段第117-130页
     ·水砂混合流突出阶段第130-135页
   ·裂隙通道中的阻力损失第135-137页
   ·水砂混合流流固耦合模型第137-142页
   ·小结第142-144页
6 水砂流灾害防治实践第144-153页
   ·太平煤矿矿井充水特征及其涌水量构成第145-147页
   ·疏放水技术及效果评价第147-153页
     ·疏放水技术方法第147页
     ·地面疏放水设计及实践第147-150页
     ·井下疏放水设计及实践第150-152页
     ·疏放水效果评价第152-153页
7 结论第153-156页
   ·主要结论第153-155页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第155-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5页
附录 水砂混合流模型试验测试信号数据表第165-173页
作者简历第173-176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极薄保护层钻采上覆突出煤层变形与透气性分布规律及在卸压瓦斯抽采中的应用
下一篇:鄂尔多斯中东部晚古生代古地理及高效储层控制因素研究